艾滋病,全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是由HIV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病,其核心病理是攻擊人體免疫系統,使感染者更容易患上多種機會性感染或腫瘤,嚴重時危及生命。艾滋病防治雖有進展,但公眾對艾滋病的傳播途徑、防治措施等方面認識仍有不足。
2024年12月1日是第37個“世界艾滋病日”,主題是“社會共治,終結艾滋,共享健康”。新華網特別邀請到了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生物損傷救治科主任徐哲,科學解讀艾滋病傳播與防治的有效策略。
艾滋病:從“絕症”到“慢性病”
儘管當前的醫療技術尚無法徹底治愈HIV感染,但通過口服藥物、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雞尾酒療法”)可以長期抑制病毒、大幅降低了艾滋病的病死率,使得艾滋病從絕症轉變為一種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全球範圍內,目前約有3990萬名HIV感染者,而我國現存活HIV艾滋132.9萬例,現存活HIV感染者74.1萬例,艾滋患者58.8萬例。徐哲強調,雖然目前醫療技術進步,但公眾對艾滋病的認識仍需加強,尤其是在傳播途徑和科學預防方面。
傳播途徑與日常接觸的安全性
徐哲科普了艾滋病的三大傳播途徑:性傳播、血液及血液製品傳播和母嬰傳播。這些途徑均涉及感染者體液(如血液、精液、母乳等)的直接接觸,而日常接觸如握手、共用餐具或公用廁所則不會引起艾滋病傳播。
“了解艾滋病的傳播機制有助於消除不必要的恐懼和誤解,”徐主任指出。他建議公眾在日常生活中,應注重高危行為的防範,如規範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針具等。多次發生危險行為,應定期檢測,建議每3個月檢測一次。如不確定是否需檢測艾滋病,可前往疾控中心艾滋病自願諮詢檢測(VCT)門診諮詢,享受保密、免費的艾滋病檢測服務。目前,試紙法篩查HIV簡便且應用廣泛,建議在疾控中心或藥房等正規渠道獲取。合格試紙均有國家批號,準確率超95%,但不能作為診斷依據。初篩陽性者,應盡快前往疾控中心或正規醫療機構進行檢測,以明確感染情況。
感染後表現:需要警惕的症狀
人體感染HIV後會經歷三個階段:急性期、無症狀期和艾滋病期,每個階段的臨床表現不同:
1.急性期(感染後2-4周):部分感染者可能出現類似病毒性感冒的症狀,如發熱、咽痛、皮疹、關節疼痛、淋巴結腫大等。
2.無症狀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病毒在體內持續複製,逐步侵蝕免疫系統。
3.艾滋病期:表現為各種機會性感染和腫瘤,臨床表現多種多樣。
可能出現長期腹瀉、體重下降、反復口腔白斑、肺炎等情況,部分年輕患者還可能出現腦梗、神經認知功能下降或視力逐步減退。
徐主任提醒,當出現長期腹瀉、體重下降、反復口腔白斑、肺炎等情況,部分年輕患者還可能出現腦梗、神經認知功能下降或視力逐步減退等症狀時,應及時就診。
艾滋病可防可控的科學依據
徐哲指出,艾滋病的“窗口期”是公眾普遍存在的一個誤區。窗口期是指從感染HIV病毒到血液中能夠檢測出HIV的核酸、抗原或抗體的時間段。不同檢測方法的窗口期長度不同。最常用的是抗體檢測,其窗口期在4~12周。而核酸檢測可有效縮短窗口期至感染後1周左右。“窗口期”儘管檢測不出抗體或病毒,但同樣具有傳染性。因此高危行為後儘早檢測十分關鍵。
他進一步強調,規範的抗病毒治療不僅能夠顯著降低感染者的體內病毒載量,還能減少傳播風險,提高感染者的生活質量和預期壽命。我國已全面實施“早發現、早治療”的策略,對HIV感染者建議儘早開展抗病毒治療,獲得最佳治療效果。
同時,徐哲提出了多層次的預防策略:
1.普及性教育:通過教育提高大眾對艾滋病的認知水平,樹立健康觀念。
2.規範使用安全套:正確使用安全套能有效阻斷性傳播。
3.定期檢測:對於有高危行為的人群,建議每3個月進行一次HIV檢測,早發現、早治療。
4.避免高危行為:如共用注射器、非法輸血等行為
“預防的關鍵在於教育和行動,”徐主任補充道,“艾滋病雖然可防可控,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負責。”
最後,徐哲呼籲全社會共同關注並關愛艾滋病患者,營造包容的社會氛圍。“恐懼和歧視不僅無助於防治艾滋病,還會阻礙患者接受及時的診斷和治療。”他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艾滋病防治的宣傳活動,以科學知識戰勝偏見,為實現“社會共治,終結艾滋,共享健康”的目標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