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正值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和第24個國際肺癌關注月,羅氏制藥攜手胸外科及肺癌領域專家、患者組織、權威媒體,舉辦“在一起 引領智•愈”羅氏早肺品牌新聞發布會,聚焦早肺診療未盡之需,探討以“智”賦“治”,賦能研發創新、肺癌診療全鏈路及學科發展、患者關懷和服務,托舉更多肺癌患者走向治愈。
“我會不會再次復發?還要吃藥多久?”;“未來會有新的治療方案,讓術後治療更便捷嗎?”。發布會上,一封封早期肺癌患者的來信,道出了患者真實心聲。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最為常見,約佔所有肺癌病例的80%-85% 。對於早期階段的患者,儘管手術有望實現根治,但仍有超過一半的患者在術後5年內可能面臨癌症復發或擴散 。此外,傳統的輔助化療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的效果仍不盡如人意 。患者們迫切需要更加有效、安全的輔助治療方案,儘早達到真正的治愈目標。
令人振奮的是,隨着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智慧創新”的治療方案和新適應症在中國獲批。如中國首個獲批用於NSCLC免疫輔助治療藥物阿替利珠單抗、填補國內ALK陽性NSCLC早期肺癌治療領域空白的阿來替尼,幫助早肺患者降低復發風險,離治愈更近一步。而得益於創新藥物審批的中國速度,阿來替尼作為在第一屆進博會亮相的“進博寶寶”,如今已成為加速獲批新適應症的“全勤生”,更有望在今年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有選擇才有希望。”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棣教授指出,“創新藥物在輔助治療領域展現出了突破性的效果,但若要長期獲益,還需嚴格遵照臨床研究中的方案,以阿來替尼為例,術後還需服藥滿2年。”同濟大學附屬肺科醫院蘇春霞教授&&:“阿替利珠單抗皮下注射製劑也有望進入中國,我們也在推動建立日間病房、聯合醫聯體單位等方式,讓術後治療更加便捷。”談及肺癌診治中的實際需求,蘇春霞教授特別講到:“在治愈疾病的同時,也要注重心理康復。我們需要和患者保持溝通,做好個案管理和患者關愛。”
治愈之路,並非一蹴而就。創新治療方案只是第一步,從精準診療、術前評估、術中切除、術後治療及康復全病程的診療體驗優化;到優化醫保、商保等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降低患者負擔,提升創新藥物可及性和可支付性,都需要國家政策、醫療生態圈、社會各界的繼續協作。作為肺癌診療領域的引領者之一,羅氏長期關注肺癌患者的未盡之需,致力於提供精準前沿的治療藥物和最堅實的臨床證據,並不斷拓寬創新治療方案的可及性,托舉患者離治愈更“近”一步。
近年來,響應高質量發展號召,國家對臨床專科能力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指導方向。《“十四五”國家臨床專科能力建設規劃》中已明確,“以患者為中心,以疾病診療為鏈條”成為重要原則,意味着肺癌診療需要從“外科手術”邁向“全病程管理”,構建便捷、一體化、全病程管理的臨床診療模式。在創新藥物的突破和可及性拓展之外,羅氏也在積極建設完善中國肺癌生態體系,依託獨有的“制藥+診斷”整合優勢與四大腫瘤治療領域的實踐經驗和成果,通過數字化賦能肺癌專科高質量發展,助推肺癌診療更“進”一步。
作為深耕中國三十年,始終“先患者之需而行”的羅氏,正式發布“在一起 引領智•愈”早肺品牌,對治愈這一生命議題帶來自己的答案:以“智”賦“治”,用智慧化的方案優化診療全鏈路、賦能學科發展、提升患者服務,合力托舉患者走向治愈。
羅氏制藥中國腫瘤領域總經理錢巍先生&&:“秉承‘先患者之需而行’的理念,羅氏始終致力於將最前沿的創新藥物帶入中國,並不斷拓寬創新藥物的可及性。羅氏在中國深耕肺癌領域,覆蓋了肺癌從晚期到早期,從靶向治療到免疫治療,從小細胞肺癌到非小細胞肺癌等各個領域。未來,羅氏肺癌將繼續與社會各方攜手,通過數字化賦能肺癌專科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肺癌診療走向世界,托舉更多中國肺癌患者走向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