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19日電(吳起龍)在醫學的廣闊天地裏,腦病研究無疑是其中最為複雜而璀璨的領域之一。從廣為人知的腦卒中到鮮為人知的耳石症,再到情志失衡所致的神志病,每一類疾病都牽動着無數患者的心。
近日,河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腦病科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神志病分會常務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腦病分會委員董永書醫生做客新華網,為我們揭開這些疾病的神秘面紗,分享他在耳石症與神志病診療方面的獨到見解。
河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腦病科主任董永書做客新華網(左)
耳石症:迷路的“小石頭”引發大眩暈
董永書介紹説,耳石症學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一種由於耳內小石頭(耳石)脫落導致的眩暈疾病。這些耳石正常情況下負責維持前庭平衡,一旦脫落到不適當的位置,患者就會出現強烈的眩暈感,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作為一種常見的罕見病,耳石症雖常見,但普及率較低,誤診率較高。
“我和這顆小石頭打14年交道了。”董永書回憶説,2009年,耳石症在國內尚未得到廣泛認知,患者稀少,我一度懷疑自己無用武之地,直到遇到一位來自河南省新華書店的職工,她的病情嚴重到看見床就恐懼,每晚只能坐著睡覺。經過診斷和治療後,這位患者終於能夠像正常人一樣躺下休息,這也堅定了我繼續研究耳石症的決心。
董永書&&,為提升自己的治療水平,他不斷學習和揣摩,經常往返北京參加專業會議,甚至在火車上也不忘研究。“我手機裏存滿了患者的眼震視頻,這些視頻也成為了我的寶貴財富。”他説,耳石症的治療關鍵在於準確診斷和對症治療,通過管石復位治療,許多患者能夠迅速康復。
然而,他發現耳石症的復發率較高,於是從中醫角度尋找解決方案。“中醫講腎主骨,腎精的盛衰直接影響骨骼的生長和營養,我想耳石脫落是否與腎有關?”董永書説,這一思路在後來的臨床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據他介紹,無論是97歲的老人還是9個月大的嬰兒,耳石脫落的病機都與“腎精不足”有關。基於這一發現,他提出了“三才調平”理論,即治療過程中要考慮天、人、地三才,通過中藥、針灸等方法,達到應天調神、應人調氣、應地調精的效果。
在上述理論指導下,董永書總結出了“三才七式法”,將中醫外治和內服中藥有機結合,起到了固本培元、益腎養精、穩石定眩的作用,臨床效果令人滿意。
神志病新突破:針藥結合,增效減副
除耳石症外,董永書在神志病領域也取得了顯著成就。他介紹説,神志病包括中醫所説的癲、狂、癇、鬱、癡、寐等,涵蓋了現代醫學中的睡眠障礙、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雙相情感障礙等疾病。這些疾病通常需要長期服用西藥,但西藥往往存在副作用。
“我們團隊主張中醫藥的早期介入、全程伴隨、保底收尾,配合西藥治療,起到增效減副的作用。”董永書説,他所在的神志病團隊成立於2013年,由范軍銘教授擔任學術帶頭人,團隊從最初的單一門診發展到現在的病房和專門工作室,成為河南當地較早成立神志病科的醫院之一。
他&&,團隊主張以針藥結合的方式治療神志病,並總結了一套完整的中醫治療理論和規範。其中,最重要的理論是范軍銘教授提出的“氣、痰、瘀、虛”四綱辨證理論。這一理論將患者病情分為四個階段,根據病機變化遣方用藥。同時,團隊還總結了特色針法“化痰解鬱調神”針刺法,配合藥物治療。
董永書介紹稱,團隊在神志病的研究方面獲得了多個科研項目支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省重點研發項目。團隊學科帶頭人范軍銘教授還獨立開發了“用於中醫辨證論療效評價的臨床科研一體化系統”,用複雜的算法進行神志病的臨床研究,科研産出豐富。
此外,團隊還牽頭成立了本省中醫治療睡眠障礙協同創新中心,已有27家省市級單位加入,形成了強大的研究合力。
展望未來:科研引領,打造神志病診療高地
作為“國家中醫(神志病)重點專科”的負責人,董永書對於科室的未來發展方向有着清晰的規劃。他深知,科研是推動學科發展的關鍵。因此,他帶領團隊積極開展科研工作,取得了多項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的支持。
今年,他們所在的科室獲批了神志病方向的“國家中醫優勢專科”建設項目,全國範圍僅有10家醫院入選,河南省僅此1家。
在神志病研究方面,團隊已有多項科研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為神志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時,他團隊還自主開發了中醫辨證論療效評價的臨床科研一體化系統,這一系統的應用,不僅提高了科研效率,還為神志病的臨床研究提供了更加準確的數據支持。
“今後幾年,我們要不斷總結、挖掘神志病中醫診治理論,探索神志病的治療奧秘。”董永書説,團隊將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聯合有基礎或有能力的兄弟醫院,形成神志病診療同盟或聯盟,希望通過這種合作方式,共同進行科學創新,提升中醫藥在神志病方面的治療地位。
在談及青年醫生的成長時,董永書寄語道:“作為青年醫生,我們肩負着醫學發展的重任。我們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不斷提高自己的醫術水平,為患者的健康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我們還要秉持醫風、勇擔重任,為醫學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