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一運動就氣喘不已,一活動就疲憊不堪,時常胸悶、心悸,甚至連爬一層樓梯都很吃力,他們常常因長期缺氧而導致嘴唇發藍泛紫,他們就是被稱為“藍唇族”的肺動脈高壓患者。
5月5日是第13個世界肺動脈高壓日,上海市肺科醫院循環科主任王嵐教授指出,肺動脈壓力升高一度被認為是“心血管疾病中的癌症”。相關數據顯示,從患者出現症狀到確診肺動脈高壓平均需要2.2年。然而這種惡性疾病也在被攻破。在肺科醫院循環科,肺動脈高壓病人十年生存率已經超過七成。這十年間,他們不僅活下來了,更是能有很好的生活質量。
肺動脈高壓患者確診延遲不在少數
王嵐曾遇到這樣一位病人,年輕的小夥子不到30歲,名校畢業後到上海工作。不過,他總感覺工作的時候有點累,和正常的同齡人相比,體力差距巨大。檢查發現,這個小夥子已經重度肺動脈高壓。美好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就要面對可能只有幾年的生存期,一家人頓時陷入了極度的焦慮和恐懼之中。
為小夥子進行一系列檢查以後,王嵐發現,這位病人的肺動脈壓力比正常人高了兩倍多,為特發性肺動脈高壓。王嵐解釋,“肺動脈就像棵樹,連着我們的心臟用來氧合,吸收新鮮的氧氣後經由心臟輸送到全身。那這棵樹的樹杈出現問題,無法很好地吸收氧氣。輸送氧氣的管子變得很細,所以血流打不上去,氧氣也無法輸送,造成了走路的時候會喘。”
由於,肺動脈壓力升高會導致右心後負荷增加,從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擴張、功能不全,最終出現右心衰竭甚至死亡,因此又被稱為“心血管疾病中的癌症”。
很多人以為,肺動脈高壓是罕見病,事實上普通人群中肺動脈高壓患病率約為1%,65歲以上人群更高達10%。由於肺動脈高壓的疾病特徵缺乏特異性,常常表現為呼吸困難、疲勞、乏力、心絞痛、胸悶胸痛等,因此容易被患者忽視。
此外,肺動脈高壓的診斷方法複雜,心電圖、X線胸片、超聲心動圖等檢查可以輔助診斷,但只有右心導管檢查是診斷肺動脈高壓的金標準。疾病知曉率低、症狀容易被忽視、診療難度大、診斷能力不足,導致肺動脈高壓患者確診延遲不在少數。
隨着生活水平提高,肺栓塞的情況也在增多,肺栓塞如果長期沒有得到很正規的治療的話,後期也會引起慢性血栓相關的肺動脈高壓。王嵐特別指出,
這種慢性血栓肺動脈高壓,近幾年在診治的過程中發現它並不罕見,而是非常多見的,而且容易忽視,容易被漏診。但是這種肺動脈高壓治療效果就很好,進行積極的血栓治療或處理,是有可能被治愈的。
早期充分靶向藥物聯合治療,患者能更多獲益
現在有很多肺動脈高壓的靶向藥物,2/3的患者活不過5年的情況已經一去不復返。 “目前除了心肺疾病引起的肺動脈高壓,剩下的肺動脈高壓都是可以通過靶向藥物治療的。”王嵐透露,這類靶向藥物僅針對肺動脈,不會針對其他系統,所以治療效果非常明確。包括特發、風濕、肝硬化或者藥物、先天性心臟病引發的肺動脈高壓病人,都可以受益於肺動脈高壓靶向藥。
在進行靶向藥物治療前,專家們會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一年裏面死亡風險分成分為低危、中危,高危三個檔次。對於中高危的患者就要更積極的使用靶向藥物。
王嵐指出,現在的理念是建議中危以上的患者靶向藥物越早用,用得越正規,用的越全,聯合治療的話效果就越好,“我們發現低危的患者也能受益於靶向藥物的聯合治療,包括最近我們也做了一些臨床觀察性的研究,三藥聯用後的患者,無論是走路的能力、爬樓的能力,還是生存的長短時間,都是優於那些吃單藥或雙藥。”
隨着靶向藥物在臨床的廣泛應用,肺動脈高壓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已經得到了顯著提高。相關研究顯示,經過靶向藥治療的患者5年生存率達96%。
隨着越來越多的靶向藥物納入國家醫保目錄,肺動脈高壓患者的藥物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不少患者依舊因為缺乏科學的疾病管理理念,認為“疾病嚴重程度低不需要聯合強化治療”、“症狀改善了就好了”,而導致間斷治療或自行停藥等情況,反而加重了病情。提升認知,規範治療對改善患者的預後至關重要。
推動聯合治療、儘早達標、長期管理、規律隨訪
肺動脈高壓患者總體的治療目標是儘早達到低危狀態並長期維持。要實現此治療目標,改善患者預後,長期依從治療和患者隨訪管理是關鍵。
王嵐也特別強調了治療的規範。在肺科醫院循環科,專家們會給每個肺動脈高壓的患者制定一個長期管理方案,首先會明確診斷這個病人肺動脈高壓是什麼類型,不同的類型,長期的治療策略、隨訪策略都不一樣。
每隔3~6個月的隨訪可以幫助醫生監督患者用藥情況,關注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改善患者臨床預後。
王嵐透露,肺科醫院設立了相關的後續隨訪機制和&&,“我們有一個肺循環溫馨之家,是一個患友群,很多患者有一些日常問題,就會在患友群中詢問醫生,醫生都會盡可能隨時進行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肺動脈高壓患者還應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運動康復訓練,並避免肺部感染等情況。患者家屬還要注意做好患者情緒管理和心理疏導,防止患者情緒起伏過大導致肺動脈壓力升高。
專家們也希望更多社會力量加入進來,共同提升全社會對肺動脈高壓的科學認知,推動聯合治療、儘早達標、長期管理、規律隨訪等規範診療觀念的深化,提高肺動脈高壓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和生存質量。
“肺動脈高壓是一種進展性疾病,嚴重威脅患者生存和生活質量,需要儘早進行干預治療,”王嵐教授&&,“需要進一步提高公眾對肺動脈高壓的認識十分重要,特別是在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肺部疾病、結締組織病、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群中,一旦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進行篩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