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首都兒科研究所成功完成首例Tubeless自主呼吸胸腔鏡下葉外型隔離肺切除術。
Tubeless技術又稱無管化技術,指在圍手術期避免插入各種管路,如氣管插管、導尿管、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管等,可以極大減少患者的痛苦,並能加速患者的康復。
近年來,胸部及腫瘤外科主任武玉睿帶領團隊積極踐行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盡量減少圍手術期的各種管路,但手術中仍需要氣管插管來保障患兒的呼吸。
目前,已有成人醫院實施了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技術,也就是手術中不進行氣管插管的情況下,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這就要求避免使用大劑量全身麻醉藥物,而是靠精準神經阻滯和局部噴灑藥物等局部麻醉確保手術中無痛,再給予適度的鎮靜,從而保障手術的安全進行。該技術大大節省了圍術期阿片類鎮痛藥物用量,從而減少了阿片類藥物引起的呼吸抑制,術後噁心、嘔吐等不適症狀以及對患者術後進食的影響,可減少患者術中、術後創傷,縮短術後恢復時間。
首兒所胸部及腫瘤外科、麻醉科決定借鑒成人醫院的成功經驗,開展兒童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技術。首兒所麻醉科主任潘守東&&,兒童呼吸系統發育不完善,胸腔空間小,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積的耐受性比成人差。如何既能有效控制疼痛,維持呼吸、循環和內環境穩定,又能為手術操作創造良好條件,是該技術在兒科應用的主要難點。
患兒悅悅(化名)在媽媽肚子裏時就發現左側胸腔長了一個包塊,這個包塊有一根來自主動脈的異常血管,醫生診斷為隔離肺。肺隔離是一种先天肺氣道發育畸形,有來自體循環的異常動脈供血。根據是否和正常肺葉被覆共同胸膜,分為葉內型和葉外型,治療方法主要是手術切除病變肺組織。
悅悅1歲時,父母終於下定決心手術,解除這個“心病”。悅悅入院後,CT增強提示“先天性肺隔離症”,由於病變較實,考慮葉外型病變,也就是説病變長在肺的外面,與肺不相連。武玉睿主任與潘守東主任帶領團隊充分討論,對悅悅進行詳細的評估,最終決定在不用氣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的情況下進行胸腔鏡微創手術。
麻醉科主治醫師韓丁通過靜脈緩緩注入麻醉藥,幾秒後,悅悅就安靜地睡着了。韓丁在悅悅的口中放入一個喉罩,以保證通氣安全,接着在超聲引導下進行胸椎旁神經阻滯。手術開始前,武玉睿主任在手術部位先進行了三處局部浸潤麻醉,然後分別做5mm的小切口置入Trocar(一種方便進出器械的鞘管),建立人工氣胸,並在胸膜和肺表面噴灑局麻藥,進一步增強麻醉效果。悅悅的左肺在人工氣胸作用下慢慢萎陷,給手術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間。但術中卻發現,病變沒有長在胸腔,而是藏在膈肌內,這種情況非常少見,經驗豐富的武玉睿主任仔細切開膈肌表面胸膜,隔離肺就露出頭來。
“孩子痛不痛?”武玉睿主任一邊嫻熟地操作,一邊詢問麻醉醫生。“不痛”,韓丁回答。孩子都睡着了,怎麼能知道痛不痛呢?原來麻醉醫生通過腦電監測麻醉深度,再結合孩子的心率、血壓、呼吸是否平穩,就能準確地判斷孩子有沒有疼痛感知。10分鐘後,武玉睿主任順利切除了病灶,安全地結紮了異常供血動脈,隨即給切開的膈肌表面胸膜做了精細的縫合修補。
手術過程中,悅悅的生命體徵非常平穩,血壓、血氧飽和度、二氧化碳分壓、麻醉深度等指標沒有異常波動。由於保留了自主呼吸,她可以在術中自行調節呼吸頻率和幅度。隨着最後一針縫合結束,潘守東主任拔除了喉罩。10分鐘後,悅悅就甦醒過來,安全返回病房。當天下午,悅悅恢復了進食,沒有任何不適。手術中沒有使用阿片類藥物和肌肉松弛劑,沒有導尿管和深靜脈置管,術後也沒有放置胸腔引流管,可以説是“無管一身輕”,極大地加速了悅悅的康復。術後第二天,她就出院回家了。
保留自主呼吸麻醉技術的開展補齊了首兒所Tubeless技術系統的最後一個板塊,為以後開展日間高級別手術打下了良好基礎,也為氣道腫瘤等複雜疾病的保留自主呼吸麻醉技術積累了寶貴經驗。(文/蘇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