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迪醫療:“百年老店”裏的中國創新丨外資研發中心調研系列之六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8/26 08:00:00
來源:南方周末

碧迪醫療:“百年老店”裏的中國創新丨外資研發中心調研系列之六

字體:

  你可能根本沒聽説過碧迪醫療(英文簡稱BD)這家公司,但你一定用過它的産品。針頭、注射器、導管、採血設備,很多人其實早在嬰孩時期就和它打過交道了。

  這家1897年創辦於美國紐約的醫療技術公司,最早以體溫計、注射器貿易起家,隨後通過專利收購、自建工廠、自主研發、投資並購,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的醫療技術公司,依託醫療、介入和生命科學三大業務板塊,2022年全球營收188.69億美元,在全球醫療器械行業排名前五。

  碧迪醫療的發展,離不開研發和創新。在它位於中國蘇州的研發中心,有一面長長的墻壁,記錄了它在過去一百多年裏的發明和創造,包括1913年發明全棉彈力繃帶(ACE繃帶),1921年發明第一個真正具有現代外觀與功能的聽診器,1949年發明真空採血設備,還有1925年發明耶魯螺旋式鎖扣注射器,螺旋式鎖扣至今仍是注射器的標準。

  它也創下了很多個世界第一,第一支無菌型一次性針管式靜脈注射導管,第一支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和針頭,第一支胰島素安全注射筆針頭,第一台全自動血液培養儀,第一台熒光-激活流失細胞儀……

圖説:碧迪醫療蘇州研發中心的公司歷史墻(局部)

  在這面墻壁的對面,是一面差不多同樣長度、由一個個木框框起來的專利墻。這是碧迪醫療中國研發中心自2016年成立以來在全球獲得授權的專利合集,平均每年45-50個,以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為主,少量外觀設計專利,既有在中國申請的,也有美國、歐洲,還有PCT(專利合作協定)。

圖説:位於碧迪醫療蘇州研發中心的專利墻(局部)

  兩面墻壁,像是中國研發和總部的遙遙呼應,一面是“百年老店”的榮光和積澱,另一面是新生研發力量的傳承和發展。

  碧迪醫療自1994年進入中國,目前在江蘇省共有三個工廠(其中一個在建)。2014年碧迪中國的營收首超日本,此後中國成為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

  2012年開始,碧迪醫療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目前共有上海、蘇州、杭州三處研發基地。2022年,中國團隊研發的BD-Liverty(可調彎經頸靜脈肝內穿刺器)在中、美兩國獲批上市,中國研發中心在“植根中國,服務中國”的同時,開始“立足中國,服務世界”,向全球輸出其産品和研發能力。

  唯一聚焦區域市場的存在

  碧迪醫療專門為中國市場設計的第一款産品,是在1999年。

  那是一款用於靜脈輸液的留置針。此前,全球大部分地區的醫護人員是以握筆式進行穿刺,碧迪醫療全球的留置針設計也主要依從這一手法。而中國醫護人員習慣鋼針手法——右手單手穿刺,碧迪醫療為此專門為中國市場設計了適合這一手法的留置針Intima-II。

  鋼針款輸液針頭,容易損傷血管,而留置針款輸液針頭的材質是軟管,碧迪醫療的輸液針頭軟管則是其特有專利的萬瓏導管,進入血管後可隨人體體溫軟化呈漂浮狀態,有效避免損傷血管。時逢中國臨床輸液類産品升級,碧迪醫療這一本土化創新産品設計,大受醫護人員歡迎,碧迪一度獲得留置針中國市場超過60%的份額。

  當時,這一産品的研發工作主要由碧迪醫療位於新加坡的亞太研發中心來完成。直到2012年,碧迪才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

  不過,在薛躍強看來,一家跨國公司在那個時候就願意為中國醫護人員單獨設計一款産品,並獲得成功,實在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情。如果能加入這樣一個研發團隊,去引領下一代的産品,則更有意義。

  “碧迪醫療的本土化做得更好,更願意支持中國團隊做比較前端、原創的研發。”薛躍強對南方周末坦言,這是自己在2017年選擇加入碧迪醫療的一個重要原因。這裡的本土化,不是指有多少産品在此生産,而是從本土角度來考慮問題、做決策,全球總部願意給資源去滿足本土的需求。

  薛躍強自2011年從愛爾蘭回國,任職一家全球知名的醫療器械企業,目前是碧迪醫療大中華區研發副總裁,負責碧迪醫療中國所有業務板塊的研發及本土創新。

圖説:薛躍強,碧迪醫療大中華區研發副總裁

  在薛躍強領導碧迪醫療中國研發業務期間,他們還繼續在留置針類産品上有所施展。

  2022年獲批在中國上市的碧迪PowerMe經外周穿刺的中線導管,可置入人體一個月(傳統外周靜脈留置針僅能在人體留置三至四天),對於腫瘤治療等需要持續輸液治療的患者來説,可減少穿刺損傷,降低輸液痛苦,並減輕經濟負擔。

  PowerMe上市後的第一個使用者,是一位89歲的老太太,從入院到出院僅用了一支。

  這是一個由碧迪醫療中國團隊發現的創新機會。2016年,市場部此前有位做過護士的同事,在和工程師探討業務時提起留置針的留置時長問題,經過大量訪談和研究,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有着很強臨床需求的市場空白點,經內部評估後立項。

  這也是一款從海外引入中國,並進行本土化改進的産品,為了讓醫護人員使用時更為安全和方便,産品從開放式變成了密閉式,持針手法從三指持針到疊翼單手。看似簡單,前後一共花了五六年時間。中間涉及大量細節,包括如何與人體生物性匹配、防止感染、減少對靜脈的影響,還有臨床操作的動作等等。

  醫療器械的研發過程很長,它們往往始於臨床需求,經過大量調研、體驗,轉化為産品需求,做概念創新,經臨床評估、樣品測試、原型産品驗證、生産工藝流程等一系列工作,才能進入審評審批,獲批上市。

  在碧迪醫療中國研發中心,有專職人員負責收集臨床信息和需求,也有專人做前沿的戰略方向、技術方向定義。市場、技術、臨床三類人員,一起尋找前端需求和機會點,把它轉化為産品要求,然後由工程師和科學家把它轉化為産品。

  在碧迪醫療全球研發體系中,絕大部分研發團隊是圍繞具體業務組建,而中國研發中心是唯一一個聚焦區域市場的存在,近百人的研發團隊,主要服務中國的醫療需求,在中國市場解決中國問題。

  全球的業務部門通常不會為單一市場開發特定産品,但中國研發中心讓這件事情變得不一樣了。在薛躍強看來,這是很不一樣的定位,這也是中國區別於日本、印度、歐洲市場的優勢所在。因為公司願意從全球整體框架中分配人力、資金等資源給中國去做研發,對中國市場的支持力度可見一斑。

  當然,全球還有很多區域有相應的團隊做著維護工作,但這些維護&&並非産品的所有者,也不能領導研發和設計方向,而中國研發中心是真正從前端去做研發。

  快速失敗,儘早失敗

  要研發一款好産品,並不容易。

  2023年5月下旬,碧迪醫療中國叫停了一個項目。儘管它已經立項一段時間,但在當前商業環境下,幾個部門負責人商議後認為它並非最好的解決方案,遂給它按下停止鍵。

  碧迪醫療中國設有多個委員會審批與跟進內部創新和研發,以碧迪醫療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鄧建民為首,包括所有業務職能部門的管理者都在委員會內,定期評審內部研發項目,每個項目在不同階段要回答不同問題,通過之後才能進入下一階段、下一個門。

  創新委員會主要評估還沒有正式立項的産品,它們多數還只是創新的點子,他們稱為“預演項目”,一步一步按照優先級排進來。在項目正式立項以後,其他的委員會繼續跟進,以每週、每月的頻次匯報溝通。

  碧迪醫療全球也都如此,力求從多角度去保證項目能達成預期目標。

  中國研發中心與全球研發體系有非常強的&&,以免資源重復,這也才有了2022年中國研發的BD-Liverty(可調彎經頸靜脈肝內穿刺器)産品同時在中國、美國上市。

  這是一款外周血管介入治療器械,主要用於經頸靜脈肝內門體靜脈內支架分流術(TIPS),以往需要進行多次穿刺,穿刺套件需要撤出體外進行角度調整,而且術中進行造影和抽吸血液流程煩瑣。

  BD Liverty可精準調整角度,適應患者解剖結構,進一步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流程簡化,效率更高,舒適度更好;穿刺對肝臟損傷小,安全性更高。而且,空心針設計實現抽血和造影功能一體化,讓手術操作更簡便、順暢。

  這個項目最初在中國立項時,美國並沒有參與,但全球互聯互通,彼此知曉在研産品和技術,在項目推進過程中美國發現有相應的市場需求,於是也加入進來。

  這款由中國研發中心牽頭發起的産品,前提立項和具體實施並非“中國限定”,而是秉持碧迪醫療全球研發工作的做法與流程,前期工作充分且完整,完全可以同時滿足全球不同市場需求。

  薛躍強介紹,中國研發中心與全球高度一致,在評估項目時最大的考慮是臨床意義是否夠充分、夠重大,其次是市場前景,包括技術可行性。

  在新産品立項的前期,委員會就要把整個研發流程計算在內,臨床、審批、市場定位、服務人群等等,然後給出具體的批復。

  這像是一個巨大的漏斗,可能最早立項時有50個項目,走到第一個門後變成30個,再到下一個門變成10個,最後出來的可能只有5個,甚至更少。

  沒有人能保證成功率。沒跑出來的那些項目,都是由公司承擔風險。薛躍強對南方周末介紹,碧迪醫療研發推崇的是“Fail fast,fail early”(快速失敗,儘早失敗)。

  大家都有共識,不是所有事都能成功。越拖到後面越是折磨,尤其是一些創新點子,不知道是否能走通,你盡快看到問題,儘早失敗,才不會走到後面騎虎難下。

  叫停一些産品、項目,薛躍強坦言,確實很痛苦,士氣會受影響,但接受失敗也是創新的前提,要盡快調整,尋找下一個山去爬。在他看來,真正的創新人才需要韌性,既能堅持做好一件事情,也能擁抱變化。

 年輕人,生態圈

  有趣的是,包括薛躍強在內,南方周末在碧迪醫療蘇州、上海訪談的5名研發團成隊員,不約而同將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視為自己最佩服的科創人物。

  這個有着“鋼鐵硅谷俠”之稱的企業家,這些年通過個人投資和收購,深度參與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和社交媒體推特(現更名為“X”)的發展,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是當下炙手可熱的明星企業家。

  薛躍強記得,2011年底自己剛回國,為前東家的上海創新中心招募團隊時,發現中國本土的醫療器械人才不多,80%以上的人才來自汽車、包裝、自動化、機械行業。

  當然,醫療器械本身就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研發人員需要多個專業背景,同時對産品安全性要求嚴格。

  2015年之後,越來越多的外資、內資企業産品研發的發展,也培養了一批本土人才,開枝散葉,工程師類人才漸漸多了,但是要找到綜合素質和能力齊備的人才仍然不易。在跨國公司,對研發人員的要求又更多一些:既要有技術、懂市場、懂臨床、懂技術産品等行業知識,也要國際化,必須是複合型人才。

  碧迪醫療的策略是下沉、接地氣,人才本土化,全球人才在總部和本地都能銜接。碧迪醫療中國研發中心近100人的研發團隊,70%以上是碩士、博士,20%左右有海外學習、工作經驗,僅有少量外籍員工。

  薛躍強認為,研發人員要了解市場、業務對接,需要能用同樣的語言交流的能力,才能與本土市場真正互動,做好産品。

  最早的時候,碧迪醫療主要是招募有研發經驗的外部人才,最近幾年開始着力培訓管培生,或是畢業不久的新人。薛躍強對南方周末&&,做創新、做研發,要有發展的眼光、前瞻意識,能改變現狀、不同的思維。年輕人的思維、包括衝勁,其實也是創新的要素。

  薛躍強會面試每一位新人,他説自己主要看人的綜合素質,是否與公司文化、價值觀匹配,是否有強烈的學習能力和意願。在他看來,一個人如果對事情有動力,想做一些改變,你能從他的言行中感覺到那種激情。

  2020年,浙江大學基因功能組學專業博士周翔,畢業後投簡歷投進了碧迪醫療蘇州研發中心,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公司重視新人,能夠在一家跨國公司&&上同步參與行業最新研究,是他選擇碧迪醫療的重要原因。

  每個月,中國研發中心與全球總部會有一次電話會議,溝通分享各自研發工作進展,交流新的産品、技術,以及研發中遇到的問題。

  周翔向南方周末介紹,這類定期的分享和交流極為重要,全球研發工作有交叉,了解其他人的工作、其他團隊遇到的問題,自己可以學到經驗,同時能感覺美國總部對中國研發工作的期待和信心,也會讓自己的工作動力更足。

  在薛躍強看來,背靠公司大&&,加上本土化的觸角和理解力,中西貫通,成長速度很快。甚至有畢業才兩年多的研發人員,已經開始擔綱項目經理的職位。

  碧迪醫療中國研發中心貢獻的業務收入逐年上升,但薛躍強希望能對中國業務有更大的影響力,他説,“我們需要有更多的創新想法,並把更多的産品帶進來”。

  碧迪醫療中國研發中心關注的三大創新方向,主要是數字智能、新的治療/看護場景和慢性疾病管理,他們甚至突破了以往産品主要面向B端臨床客戶的做法,在2021年推出一款面向C端個人用戶的産品——疝氣褲。患者在醫院完成疝氣手術後,在家康復期間,可以直接用這個褲子形態的壓迫裝置輔助術後康復。

  2023年7月19日,碧迪大中華區創新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啟用,碧迪醫療全球董事會主席、CEO兼總裁柏樂(Tom Polen)在開業儀式的致辭中提到,自1994年進入中國以來,碧迪醫療已經交付了數十萬款創新産品,這一創新中心的落成標誌着碧迪醫療在華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薛躍強對南方周末&&,碧迪醫療中國研發中心還將通過共創孵化,真正賦能醫療生態圈,一起去推動創新與行業進步,和創業者、醫生以及同行們攜手共行,造福中國及全球的患者。

【糾錯】 【責任編輯: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