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李雪芹) 在廣袤的新疆西北邊陲,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簡稱“博州”)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節點上。這裡不僅是祖國西大門的戰略樞紐,更是一座博採眾長的文明之城。金秋時節,記者隨“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組深入博州,沉浸式感知這座邊陲之城如何以文明之力,書寫新時代的壯麗篇章。
開放之力:邊境樞紐的兼容之道

2025年10月21日,阿拉山口海關博物館一角。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阿拉山口口岸不僅是聯通亞歐黃金通道的重要樞紐,也是保障國家陸上重要能源資源和國際貿易安全的關鍵“核心通道”。而阿拉山口海關,正是這場開放敘事的核心載體,既守護着國門安全,更傳遞着邊境城市的包容溫度。在這裡,一代又一代海關人堅守國門,不畏惡劣氣候,初心如磐、恪盡職守,以實際行動踐行着“守國門、促發展”的職責使命。

2025年11月1日,阿拉山口海關關員在對入境中歐班列開展監管工作。新華網發 潘嘉陽 攝
走進阿拉山口海關,博物館、閱讀室、舞蹈室、書法室等文化空間一應俱全,讓海關人在堅守國門的同時,也能沉澱心性、綻放活力。在服務開放大局中,阿拉山口海關通過實施一系列便利化措施,如一站式辦理、提前申報和預約通關,緊密結合文明創建與口岸保通保暢、優化營商環境,有效提升了通關效率和貿易便利化水平,實現了通關環節的“減法”與貿易效率的“加法”。
阿拉山口海關黨委委員、副關長海米提·賽買提在採訪中&&,“我們將繼續以‘智關強國’行動為抓手,深化文明創建與業務工作的融合,既當好守護國門安全的‘硬衛士’,又做好服務開放發展的‘暖先鋒’,讓文明之光照亮口岸發展之路。”
戍邊之魂:薪火相傳的家國情懷

2025年10月22日,“親密戰友”歐龍巴依爾(右)和歐托哈合影。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一名牧民就是一名哨兵,一座蒙古包就是一座哨所”,溫泉縣扎勒木特鄉浩圖爾哈隊護邊員歐龍巴依爾一直記得祖輩的教導。1967年出生的他屬羊,後來他又遇到了同心同德又同齡的妻子,巧的是他們的女兒也屬羊,一家三口便組成了吉祥的三“羊”開泰。
熱情開朗的歐托哈告訴記者,自己偶爾會去烏魯木齊,那裏是女兒成家立業的地方,但她在大城市感到孤獨,回到村裏才不覺得寂寞。看著藍天雪山之下,歐龍巴依爾推着他40歲生日買的摩托車出門巡邊,妻子在一旁給他裝熱水,忽然明白:博州的邊境安寧,正是無數個“歐龍巴依爾”們用堅守築牢的。

位於博州黨委黨校(行政學院)內的愛國戍邊主題教學館。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博州的文明,凝結在戍邊與傳承的堅守裏。在博爾塔拉愛國戍邊主題教學館內,老物件與新故事相互交織,生動展現了新疆尤其是博爾塔拉戍邊、守邊、護邊、興邊的光輝歷程。據介紹,博州黨委黨校已成立戍邊文化研究會,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戍邊文化基因,讓這份堅守與奉獻的精神,在新時代得以傳承與弘揚。
鄉村之美:沃野之上的文明之花

2025年10月22日,駐村第一書記朱能平教孩子們認識算盤。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溫泉縣呼斯塔村是個“藏龍臥虎”之地: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文明家庭從這裡走出,清華學子與海外歸國人才相繼涌現。村史館是呼斯塔村的“文化客廳”,館內老農具、舊照片、文字記載串聯起村莊的發展脈絡。記者探訪時,來自教育系統的駐村第一書記朱能平正領着一群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參觀講解。
在溫泉縣查幹屯格鄉,90後姑娘艾麗瑪從日本留學歸來後,毅然返鄉創辦了奶製品工廠。如今,她的産品不僅在本地市場暢銷,更借助電商平台如插上翅膀般飛向全國各地,她也因此成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領頭雁”。

2025年10月23日,烏斯滿江夫婦熱忱待客。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博樂市貝林哈日莫墩鄉的鄉村大有可觀。在處處可見村民別墅的“全國文明村”決肯村,剛剛獲得“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證書的烏斯滿江和妻子正忙着熬製無花果醬,招待前來串門的鄉親。他家的小院裏,挂着大大小小的葫蘆;屋後,一片荷塘雖枯猶榮,美好如詩如畫。

2025年10月23日,呂順鵬為大家介紹長者食堂。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在瑪尼鄉村,25歲的00後村主任呂順鵬,發揮年輕人特有的創新思維,組建起博樂市四葉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將村幹部食堂巧妙改造成博樂市首個村級長者食堂,為老人們送上實惠可口的餐食,更貼心地為行動不便者推出每月僅需50元的專人送餐服務。

2025年10月23日,張秋銀站在豐收的稻田旁教大家區分稻穀與稗子。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在夏熱勒津村的“荷鄉藕遇”濕地公園,村支書張秋銀對20世紀60年代湖北知青帶來荷花種子善舉充滿感恩。漫步在金黃的稻浪間,他如同一位耐心的農業導師,貼心地引領記者們辨認田埂上那些默默生長的蒼耳、蒲公英、車前草、甘草等中草藥,細緻地教大家區分稻穀與稗子。在他身後,一台收割機正在成熟的稻田間穿梭,夕陽西下,好一幅豐收景象。
人情之暖:溫情涌動的煙火人間

2025年10月23日,博樂市青達拉街道銀河社區的國防教育基地。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博樂市青達拉街道銀河社區的愛國主義研學基地設有老兵讀書角、國防科普展區、航天科技展示等區域,如今已成為居民文化生活的“充電站”。記者探訪當天,一場特殊的國防課正在進行,講課的是退伍兵志願者,聽課的是特殊學校的孩子們。孩子們瞪大了眼睛,被一排排炮艦模型和各式軍服深深吸引。
在青達拉街道八一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點的“和合便民小驛站”裏,“薪火相傳志願救援服務隊”的志願者們正忙着為居民剪髮、磨刀、修家電、測血壓……沒有一句響亮的口號,只有一雙雙忙碌的手在默默付出。

2025年10月24日,孜來地拜克端着剛出爐的馕充滿喜悅。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在博樂市區,一間門臉小得幾乎要被忽略的孜來地拜克馕店,卻成了這座城市信任與文明最鮮活的注腳。今年40歲的店主孜來地拜克從17歲開始以打馕為生,婚後和妻子每天清晨北京時間六點多就得起床幹活,從生産到售賣,每天都累得筋疲力盡。為了節省勞力,自從 2019年夏季起,他便讓顧客自助掃碼購買馕——六載光陰流轉,每日所制之馕皆銷售一空,分文未少。改用此方式後,夫妻二人得以有更多時間照料家庭,盡享科技與誠信交織的美好生活。

2025年10月23日,日出時分的博河大橋遠遠望去像一條吉祥的哈達。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從國門風雲的激蕩到村落新貌的煥然,從三代戍邊的堅守到青春返鄉的活力……博州文明,是開放與堅守的和諧共生,是一代又一代人,用熱愛與奮鬥為筆,在這片土地上繪就的動人篇章。博州正以海納百川的氣度、朝氣蓬勃的風度,採擷生態、戍邊、人文、團結之長,讓文明之花在邊疆大地絢爛綻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