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湖南丨文明花開滿三湘——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綜述-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21 19:06:40
來源:中國文明網

文明中國·湖南丨文明花開滿三湘——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綜述

字體:

  湘江潮涌,文脈綿長。在湖南這片被譽為“革命搖籃”的熱土上,新時代的精神文明建設正書寫着波瀾壯闊的篇章。近日,“文明中國·看湖南”主題採訪報道組深入長沙、常德、益陽三地,行程千餘里,通過實地探訪、對話交流、沉浸體驗,深刻見證了湖南在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凝聚團結奮進力量道路上走過的堅實足跡。

  培元鑄魂,提升理論宣傳新成效

圖片

湖南省黨的創新理論“五老”宣講服務團啟動儀式。湖南省委老幹部局供圖

  創新理論“飛入尋常”,黨的聲音直抵人心。湖南堅持把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各方面、全過程,通過“文藝+宣講”“屋場會”“微宣講”和“大思政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感人故事、精彩節目、生動課堂,讓高大上的理論變得親切可感、入腦入心。

  “黨的創新理論‘五老’宣講服務團”由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範組成。他們深入社區、鄉村、校園,結合自身經歷與湖南實踐,用鄉音土語講述“守護好一江碧水”“半條被子的溫暖”等黨的理論、黨史故事,受到廣泛歡迎,發揮了理論宣講品牌效應。

圖片

“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學生紅色研學活動。喻名才 攝

  近3年,湖南深挖“十步之內必有芳草”紅色資源富礦,大力推進“紅色文化進校園”工程,開發精品紅色研學路線百餘條,打造“行走的思政課”示範課堂,讓紅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煥發新時代的光彩。

  “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學生紅色研學活動,自2023年4月啟動以來,通過展教結合、數字體驗、實踐拓展等方式,吸引347批次、75.64萬名師生走進偉人故里,接受紅色文化的精神洗禮。該活動已成為全國性品牌,是探索如何“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湖南樣本”。

圖片

湖南第一師範學院打造“行走的思政課”示範課堂。毛澤東與第一師範紀念館供圖

圖片

長沙萬境小學師生在橘子洲開展“行走的思政課”。長沙市雨花區委宣傳部供圖

  這次在長沙,我們見證的湖南第一師範城南書院的思政課堂,也別開生面,令人印象深刻。“第一師範”大思政課通過“青春課堂”與“紅色講堂”,讓青少年沉浸式體驗革命先輩的青春歲月,深受學生喜愛。為採訪報道組作講解的是學院紀念館副館長張穎,她領着我們沿着青年毛澤東的求學足跡,在古樸的院落裏一路深情介紹,言語中充滿對偉人的敬仰。“邊走邊看邊想,歷史讓人可觸可感可敬,‘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前輩們探索救國道路的智慧結晶。”聽完講解,記者跟她感慨道。

  湖南的實踐表明,理論宣傳只要與時俱進、貼近實際、融入生活,就能更好地堅定人民團結奮鬥的理想信念,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

  成風化人,厚植道德沃土新風尚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湖南始終將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作為創新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持續在開拓載體、融入日常、成風化俗上下功夫。

圖片

長沙市“開福好人館”。長沙市開福區委宣傳部供圖

  榜樣力量引領風尚,好人文化浸潤心田。3年來,湖南省不斷健全“身邊好人”選樹宣傳機制,層層推薦、評議、表彰道德先進典型,推評選樹了各級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約2萬餘人。

  通過建設好人館、好人廣場,舉辦“好人故事匯”巡講巡演,製作播出公益廣告等各種有力舉措,讓榜樣的力量看得見、學得到,推動形成“好人好報、德者有得”的社會風尚,“蒲公英”式的榜樣效應持續擴散。長沙市開福好人館內,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故事,無聲地講述着身邊好人的善行義舉。這裡有數十年如一日照顧孤寡老人的社區志願者,有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平民英雄,有誠信經營、回饋社會的企業家。

圖片

常德市石門縣夾山鎮陶家崗屋場“家庭文明檔案”2024年度榜單。吳庠 攝

  家風教化潤物無聲,基層治理煥發新貌。在常德市石門縣夾山鎮,一份份獨特的“家庭文明檔案”詳細記錄了家庭成員在遵紀守法、鄰里和睦、環境衞生、移風易俗等方面的情況,通過“月度積分、季度評議、年度表彰”的動態管理機制,與村級福利、信貸支持等適度挂鉤。目前全鎮建立檔案1.36萬餘戶,評選出“文明家庭”“好婆媳”等身邊的先進典型上千個,以往高額的彩禮、鋪張的人情消費等現象得到顯著遏制,群眾自覺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的積極性得以激發。這種將家的“小”單元與社會“大”治理緊密連接的模式,正在全省嘗試推廣,目前建立了類似機制的行政村越來越多,有效激活了基層德治善治的“末梢神經”。

圖片

常德市石門縣第五小學足球隊日常訓練。常德市文明辦供圖

  立德樹人貫穿始終,培育時代新人成效明顯。在常德市石門縣第五小學,校園足球不僅是強身健體的運動,更是品格教育的課堂。學校獨創“足球+德育”模式,將團結協作、尊重規則、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融入日常教學,孩子們在綠茵場上學會了擔當與分享。相距不遠的常德市武陵區第一小學,則將本地的絲弦、鼓書等非遺項目請進課堂,孩子們在吹拉彈唱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文化自信悄然生根。

  3年來,湖南省持續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教育實踐,打造“一校一品”德育品牌項目,大力推進校園文明建設,截至目前,全省獲評“全國文明校園”87所,評選省文明標兵校園125所、省文明校園270所,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的文明育人、文化育才的新格局。

  改革創新,開拓文明建設新路徑

  湖南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為重要抓手,整合資源,創新機制,全面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力量下派,切實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圖片

益陽市清溪村文明實踐站“清溪書屋”。段懿丹 攝

圖片

益陽市安化縣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書屋。吳庠 攝

  文明實踐扎根基層,文化惠民造福百姓。在益陽市清溪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與周立波故居、人民文學清溪書屋、賈平凹書屋等系列著名作家書屋比鄰而建,相得益彰。這裡不僅是村民議事、活動的場所,還定期邀請像農民作家鄧春生、鄧旭東父子這樣的鄉土文化能人開展講座交流,舉辦讀書分享會。中國當代作家簽名版圖書珍藏館還吸引了不少全國各地的文學愛好者。

  湖南實現了縣、鄉、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註冊文化志願者超50萬人,培育了“雷鋒家鄉學雷鋒”“四季同行·雷鋒家鄉學雷鋒”等響亮項目品牌,每年開展活動上萬場次,讓文明實踐真正深入城鄉基層,走進了百姓生産生活。益陽市安化縣利用鄉村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陣地,結合“圓夢工程”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項目,將思想引導融入興趣培養和親情陪伴之中,潤物無聲、育人育心,受到了群眾好評和歡迎。

圖片

瀏陽市沙市鎮秧田村耕讀文化館導言墻。段懿丹 攝

  文明創建利民為民,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精神文明創建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人民共享美好生活,長沙市西園北裏歷史文化街區的蝶變是一個生動縮影。曾經破敗擁擠的舊街巷,經過“微改造”和有機更新,既保留了歷史風貌,又完善了基礎設施,引入了文創産業,成為了市民休閒打卡、品味城市記憶的好去處。瀏陽市沙市鎮秧田村村民籌資修建的耕讀文化館,全面展示該村的耕作傳統、家教傳承、教育成果,以及從村裏走出的優秀人才事跡,直觀呈現了家風家訓對村風、學風、社風的影響與塑造成效,是當地青少年接受思想教育與勵志成長的重要實踐基地,也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還帶動了文旅發展。

  3年來,湖南持續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城鄉環境明顯改善,公共服務更加優化,人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承古啟今,激活歷史文化新生命

  歷史文化遺産承載着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湖南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不斷探索讓文物説話、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説話的有效路徑,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圖片

常德詩墻鐫刻有萬餘首自先秦至今的中外詩詞佳作。常德市中國常德詩墻管理處供圖

  文化地標賦能城市,詩意棲居成為現實。走在綿延數公里的常德詩墻前,就像步入了一座露天的詩詞博物館。墻上鐫刻着自先秦至今中外詩詞佳作萬餘首,兼及書法、美術精品,與奔騰的沅水相映成趣。3年來,常德市對詩墻及周邊環境進行持續升級改造,引入數字化解説系統,舉辦“詩墻夜話”“沅江詩會”等品牌活動,吸引全國各地游客前往打卡,成為彰顯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市民文化獲得感的金色名片。與之毗鄰的常德河街,經過精心修復和業態引導,既保留了古色古香的風貌,又注入了文創、餐飲、休閒等現代元素,日均客流量過萬,成功實現了文化保護與商業活力的雙贏。

  古巷新生留住鄉愁,非遺活化點亮夜色。益陽市的明清古巷保護區,是湖南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歷史街區之一。當地遵循“修舊如舊、最小干預”的原則,對燈籠館巷、魏公廟巷等街巷進行修復。記者到達這裡時已是晚上八點多了,月明廣場的燈光秀如夢似幻,老茶館內的地方戲曲表演剛剛結束,漫步在古巷青石板路上,感受到了穿越時空的文化韻味。近3年,益陽加大對古巷群的保護性開發,不僅改善了原住居民的生活環境,更通過引入非遺體驗館、特色民宿、文化工作室等,使古老街區煥發出新的生機。該區域旅游綜合收入不斷增長,成為城市文旅融合的新引擎。

圖片

長沙雨花非遺館與學校合作開展的“非遺研學”課程,已成為長沙中小學的“第二課堂”。長沙市雨花區委宣傳部供圖

  長沙雨花非遺館創辦人郭存勇展示的純物理、無添加的古法榨油,不僅是復原一項技藝,更是在守護一種“工匠精神”,是湖湘地區農耕文明寶貴的活態記憶。錘畫技藝傳承人劉金鐸老師以錘代筆,通過精準敲擊在金屬板上鏨刻出深淺不一的紋理,形成極具質感的畫面,讓觀眾驚嘆於力與美的巧妙結合。這些絕活展示,正是湖南推動湘繡、菊花石雕、長沙窯銅官陶瓷等非遺技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縮影。館校合作開展的“非遺研學”課程,已成為長沙中小學的“第二課堂”。雨花區萬境小學將皮影戲、剪紙等非遺項目納入校本課程,聘請非遺傳承人擔任校外輔導員,孩子們自編自演的皮影戲節目屢獲佳績。3年來,湖南省大力實施“非遺進校園”工程,認定省級非遺傳承教學基地、實踐基地210個,讓年輕一代在親手實踐中成為非遺保護傳承的生力軍。

圖片

常德逸邇閣書院館藏。吳庠 攝

  書院文化古今交融,精神家園浸潤人心。從長沙的岳麓書院到石門縣的逸邇閣書院,書院文化在湖南得到很好傳承與弘揚。岳麓書院在深挖千年學府文化內涵的同時,着力闡釋其與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策源地的深厚關聯,成為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逸邇閣書院藏身鄉村,藏書達90余萬冊,免費向公眾開放,定期舉辦讀書會、文化講座,已成為當地乃至周邊地區重要的文化地標和精神家園。湖南現有各類現代書院、書屋、書香驛站等閱讀空間超萬個,構成了覆蓋城鄉的“書香湖南”閱讀服務體系,滋養着全民閱讀風尚。

  凝心聚力,開啟砥礪奮進新征程

  通過三地調研採訪,切身感受到湖南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開拓奮進,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傳承弘揚湖湘文化精髓為血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實現系統性、深層次的發展與變革,結出纍纍碩果,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精神動能。

  在2025年5月公布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名單中,湖南省成績亮眼,4個地市、8個縣市、134個村鎮、151個單位、27戶家庭、36所學校榮獲國家級榮譽,12人入選全國道德模範或獲提名獎。

  一路採訪一路感悟,對湖南精神文明建設這份成績單背後的實踐經驗與規律的理解,也從開始的隱約感知,變得愈發清晰可循。

  在三湘大地,價值引領與文化建設正在更加深度融合。湖南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於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各領域,無論是家風教化、思政課堂,還是文化地標、非遺傳承,都注重蘊含的價值導向,以文化人,鑄魂聚力。

  在三湘大地,分類指導與精準施策相結合,已成為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一條鮮明主線。針對城市、鄉村、學校、家庭等不同領域、不同群體的特點,始終注重精準施策、分類指導。城市側重文化品位提升和公共服務優化,農村着力移風易俗和鄉風文明建設,學校聚焦立德樹人,家庭強調家風家教,增強了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三湘大地,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形成了雙輪驅動、互促發展的良好局面。對待歷史文化遺産,既心懷敬畏、科學保護,又勇於探索、合理利用。常德詩墻、益陽古巷和各類書院書屋等實踐表明,只有在有效保護中推進創新性發展,才能使文化遺産真正“活”起來,融入現代生活。

  在三湘大地,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同向發力,已成廣泛共識和實際行動。精神文明建設是系統工程,湖南注重發揮黨委政府的組織領導、規劃引導、政策保障作用,同時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市場主體、廣大群眾參與其中,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征程萬里風正勁,使命千鈞再啟航。在三湘四水之間,文明之花絢爛綻放,奮力鋪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壯美畫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更多湖南智慧和湖南力量。(採訪報道組:成竹 吳庠)

【糾錯】 【責任編輯:普韻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