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調研,不能止於“體驗”-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20 09:26:03
來源:人民日報

體驗式調研,不能止於“體驗”

字體:

  最近,北京市昌平區一名副區長在地鐵站外體驗早高峰停放電動自行車時遭遇“三連拒”的視頻引發熱議。原來,他試圖在5分鐘內找到規範停車位,卻被告知沒地方停、這裡不讓停、人行通道不能停……不少網友稱,“好像在看自己的通勤日常”。

  這則視頻之所以受關注,不僅因為它真實反映了現實堵點,更因為在這場體驗式調研中,一些群眾感受到自己的訴求得到了尊重。

  近年來,不少地方組織黨員幹部進行體驗式調研。有的體驗外賣員從接單到送餐的急迫,有的化身網約車司機感受早晚高峰城市交通的擁擠……這些切身體驗,比文件中的案例、問卷統計的數據更加直觀。基層事務千頭萬緒,黨員幹部轉換角色、深度體驗,了解民情民意,正是體驗式調研的意義所在。

  但體驗式調研,不能止於“親歷”和“體驗”,基層幹部不能僅收穫“不容易”“很辛苦”的感慨。能否讓“體驗”成為決策的重要參考,並最終轉化為治理效能,才是檢驗調研成功與否的關鍵。

  一方面,透過親歷個案,能夠思考其背後的普遍性問題:外賣員的急迫,反映了配送體系、交通管理與平台算法有哪些不匹配?辦事窗口的擁堵,暴露了哪些流程的冗余、數據的壁壘和權責的模糊?另一方面,在體驗式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清單,需要轉化為完善治理的任務清單。一些地方在組織基層幹部體驗外賣員、快遞員的日常工作後,不僅制定針對騎手的相關政策,設立騎手友好社區、餐廳,還與交通部門協商、研究,優化配送路線,推動平台改革獎懲機制,進一步提高政策制定的針對性和人文關懷。

  體驗式調研的價值,要用群眾的獲得感來檢驗,幹部要身入基層、心入基層,最終力至基層,才能讓調研中的“感同身受”,轉化為“解決一個問題,理順一類機制”的成效。(趙曉曦)

【糾錯】 【責任編輯: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