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鏈上下游&&更緊密了。”在重慶,一家汽車企業串聯300余家合作廠商,産品研發時間縮短了20%以上;
“少花了200多元,還省得多跑一趟。”受益於“醫檢互認”,重慶長壽區居民余坤義在其他城區就診時,醫生直接調閱一週前他在長壽區醫院所做的CT檢查結果,無需重復檢查;
“及時發現火情,減少安全隱患。”重慶涪陵區,智能感知設備24小時不間斷守護山林安全……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指出:“要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推進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現代化”。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重慶積極探索市域數字化轉型,紮實推進數字重慶建設,讓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準。橫向,通過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台打通數據壁壘,實現數字資源一本賬管理;縱向,構建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信息可在數秒內直達基層。在“橫向打通”與“縱向貫通”相結合基礎上,重慶不斷探索提升超大城市發展、服務、治理能力。
數智融合、賦能産業,推動超大城市高質量發展
“嘀——”測試車儀表盤突然亮起黃色預警。汽車識別到前方停着一輛故障車。無需駕駛員操作,剎車踏板下沉,車速迅速從時速60公里回落,5秒之後穩穩停在故障車後方。
在位於重慶的西部科學城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以下簡稱“西部智聯”),“聰明的車”正跑上“智慧的路”。
得益於數字重慶建設,西部智聯整合智能基礎設施,累計接入約400個路口信號燈數據、近6000輛網聯車數據,支撐車企開發具有協同預警功能的車機應用。“與單車智能相比,車路雲一體化方案實現了車輛與路端、雲端的協同,更加安全、高效。”西部智聯總經理褚文博介紹。
推動軟體和信息服務業提質增效,重慶布局建設互聯網産業園、金鳳軟體園等18個軟體園區。2024年,重慶數字産業收入達9910.2億元,同比增長6.1%。
一手抓數字産業化,一手抓産業數字化。
重慶青山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智能工廠,科技感滿滿:人工智能視覺檢測設備以0.1毫米的精度識別瑕疵,檢測效率是人工的5倍;算法通過分析設備能耗曲線,動態調控生産班次,使單&産品能耗降低8%……“我們結合5G和大數據等技術,改造自動變速器生産線,生産效率提升三成,有效降低製造運營成本。”公司副總工程師廖政高説。
加快實施“人工智能+製造”行動,打造“産業大腦+未來工廠”數字經濟新模式,賦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重慶累計推動實施6900余個智能化改造項目,建成211個先進級智能工廠,規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3.9%。
打通壁壘、橫向聯通,助力超大城市高品質服務
“二寶出生,辦手續比以前快多了。”重慶兩江新區居民劉歡歡説。前不久,産科護士幫助劉歡歡在手機上辦理“新生兒出生一件事”。通過重慶市政務服務應用“渝快辦”,一次操作就能申辦出生證明、戶口等事項,劉歡歡第二天就拿到了孩子的出生證明。
群眾少跑腿、數字多跑路。重慶統一建設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台,整合市級部門、企事業單位、區縣(開發區)等自建的數據平台,形成數據資源“大超市”,各單位可按需調用。
“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推動從‘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用跑’。”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局長代小紅介紹。目前,重慶已建成“高效辦成一件事”專區,集成“一件事”85個,深化打造場景應用300余個。
既滿足群眾需求,又服務經營主體。
在重慶大渡口區八橋鎮,過去,監管企業“平均用力、普遍檢查”,費時費力,偶爾還有遺漏。如今,鎮裏在社會通用信用評級體系基礎上,以紅黃綠三個等級區分,對綠色主體無事不擾,聚焦監管黃色、紅色主體。“誠信企業可以更加專心做生意,我們的負擔也減輕了。”執法人員李先鋒説。
重慶打造涉企服務一站式平台,實現企業需求與服務供給的智能匹配和精準推送,累計辦理企業訴求超萬件,還可將惠企政策主動“送上門”。
三級聯動、縱向貫通,促進超大城市高效能治理
步入重慶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屏幕上,各類數據實時閃動,運行情況一目了然。
指揮大廳屏幕閃動紅色“提示”,信息來自永川區茶山竹海林場的森林防火感知設備。永川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自動同步將火情信息推送至網格員。確認為火苗後,系統迅速調度專業應急隊伍奔赴現場,將火情撲滅在初始階段。
“一般情況下,由區級中心調度指揮。如果火情較為嚴重,市級治理中心立即介入,相關部門結合智能預案,協調更多人員參與救火,實現三級高效聯動,顯著提高治理效率。”重慶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副主任王駿傑説。
以往,應對森林火災等應急事件,需要聯動市、區、林區等多個層級和單位,溝通成本高、效率不高。對此,重慶橫向打造“一個平台”,縱向構建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其中,市治理中心定位“城市大腦”,主要解決跨區縣治理難題;區縣治理中心聚焦“實戰樞紐”,主要解決跨鎮街治理難題;鎮街治理中心作為“執行末端”,主要解決跨村社治理難題,已覆蓋1031個鎮街。
在渝中區洪崖洞,設備一旦感知游客量超過閾值,相關單位將實時收到信息,及時應對景區人流過載;忠縣石寶鎮老林水庫上空,多種傳感器實時監測水位、滲壓、降雨量等指標,記錄水情變化……重慶已建立感知預警、決策處置、監督評價、復盤改進閉環工作機制,打造“韌性安全城市治理一張圖”,納入防汛救災、燃氣管網等領域風險點59萬個,接入政府、社會、企業的感知設備2200萬個,及時提示風險隱患270類,推動全市應急響應速度提升3倍。
“超大城市是一個開放的複雜系統,重慶堅持以系統論來推動數字重慶建設,降低了決策對個人經驗的依賴程度,形成了‘可複製又帶不走的能力’。”代小紅&&。下一步,重慶將持續推進市域數字化轉型,開發更多實用、好用的應用,奮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記者 李增輝 任筱霞 劉新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