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北京 | 大興文明樹新風:深入基層治理“末梢”-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19 14:27:34
來源:新京報

文明中國·北京 | 大興文明樹新風:深入基層治理“末梢”

字體:

  作為京南門戶,大興區坐擁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這一世界級航空樞紐,“新國門”釋放新動能,地區生産總值成功躍上千億台階。在産業騰飛的同時,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同頻共振。不久前,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大興區榮獲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區稱號,為城市高質量發展再添“金字招牌”。  

  近年來,大興區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城之路,在創城中以“繡花功夫”系統破解治理頑疾,深入基層治理“神經末梢”。老城區面貌煥然一新,社區治理能力顯著提升,居民獲得感與日俱增,為産業升級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  

  文化生活  

  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到各類文化服務圖片

  瀛海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舉辦端午活動,居民包粽子。耿子葉 攝 

  早上9點不到,瀛海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熱鬧非凡,二胡聲起、河北梆子開唱、乒乓球對局開戰、舞蹈隊熱身……自從2020年搬家以來,瀛海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成了瀛海居民的好去處。為滿足轄區更多居民的文化活動需求,實踐所將功能室增加至9個,設置有音樂室、舞蹈室、書畫室、圖書室等,每天免費向居民開放。 

  瀛海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工作人員王海艷介紹,實踐所輻射全鎮34個社區,深受居民歡迎,功能室利用率頗高,日常有固定文化活動,還有臨時文化活動。目前實踐所已經形成了向陽花舞蹈團、喜盈春管樂隊、美佳韻模特隊等24支文化隊伍。   

  在關心“一老一小”方面,瀛海鎮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和瀛海文史館陣地作用,依託草根詩社的“五老”志願者資源,打造了深受歡迎的“聽爺爺講故事”品牌活動;創新培育“小小瀛講團”,已有10名青少年成員利用課餘時間在瀛海文史館擔任志願講解員,為傳承地方文化貢獻力量。 

  作為“北京市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示範陣地”,瀛海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構建起“1+2+N”的陣地格局,即1個實踐所、2個實踐基地和20個實踐站,鎮、社區兩級聯動,實現了文明實踐陣地全覆蓋,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各類文化服務。近年來,實踐所累計開展惠民服務1058場,接待服務群眾36000餘人次。  

  民生服務  

  老舊小區小廣告不見、停車不再難  

  觀音寺南裏是個老舊小區,曾長期受小廣告困擾。為徹底治理小廣告,2023年起,觀音寺街道創新工作方法,在觀音寺南裏社區試點社企共建的治理模式,將違規張貼情況較多的寬帶運營商吸納為治理力量,運營商安排專職人員駐紮社區,“承包”小廣告清理任務。社區則在每個單元門處設置“共建宣傳欄”,為有需求的企業提供宣傳陣地。  

  運營商有了規範的宣傳途徑,也在開展違規小廣告治理的過程中贏得居民的廣泛認可,徹底實現了從張貼者到治理者的轉變。治理後,觀音寺南裏社區樓道墻面整潔度大幅提升,小廣告頑疾被有效破解。 

  在解決小廣告問題過程中,社區還聯合城管部門優化執法,以寬帶運營商提供的樓道視頻監控為線索,社區和執法部門形成聯動,通過“取證全過程視頻記錄”等科技手段,精準鎖定張貼者,執法速度大幅提升,有的在小廣告張貼過程中就被發現,並按照規定對其進行處罰。 

  興豐街道黃村西裏社區有40年歷史,曾有産權單位複雜等問題,面臨諸多治理難題。比如小區車輛多達400多輛,而車位只有百十來個,如此大缺口造成的矛盾一度困擾着黃村西裏社區。圖片

  興豐街道黃村西裏社區拆除配建房,建成停車位。耿子葉 攝 

  黃村西裏社區依託多輪“拉家常”議事會,引導居民參與社區事務決策,探索出“政府主導+書記領航+居民共治”三級聯動機制,構建起“物業+專業公司”雙軌管理模式。通過聘請物業公司、組織居民繳費、實施停車管理等方式,打破社區物業不到位、居民停車難的僵局。  

  黃村西裏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黎説,“社區裏沒地方停車,我們就想法找地,把20多間小配建房拆除,建成15個停車位,大大緩解了居民晚上停車難的問題。”此外,通過非機動車的整合,將小區裏的一些隱形車位挖掘出來,目前已經基本能夠滿足400多輛居民私家車的停車需求。  

  基層治理  

  推行“一樓一碼” 社區治理向前一步  

  天宮院中裏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同樣來自社區的基層治理。在小區西門附近,經過改造升級的兒童游樂區地上鋪了一層軟墊,小朋友在家長的陪伴下玩耍。這一改變,得益於社區居民張瑩的一次掃碼。  

  張瑩是天宮院中裏社區的老住戶,帶孩子玩時發現兒童游樂設施老舊,破損嚴重,存在安全隱患。她看到樓裏新貼了二維碼,就抱着試試的心態通過掃碼的方式向社區提出了反饋。隨後社區工作人員就給張瑩打電話,詳細詢問反映的兒童游樂區相關問題。  

  “沒過多久,小區的兒童游樂區就進行了翻新改造。還給孩子們鋪了軟墊,孩子們在那裏玩也不怕磕了碰了,作為家長更放心了。”張瑩説。 圖片

  天宮院中裏社區經過改造升級的兒童游樂區。耿子葉 攝  

  依靠一張二維碼,解決居民身邊的大事小事,這是天宮院街道推行的 “一樓一碼”機制。在天宮院中裏社區,每一個單元門口的便民欄上,都貼着一張“您掃我辦”的二維碼,居民只需要打開手機掃碼,就可以快速反映問題。  

  “將社區治理工作向前一步,從接訴即辦到未訴先辦。”天宮院中裏社區黨總支書記張國舫告訴記者,作為一個有着近8000人常住的大型社區,自從實行“一樓一碼”,社區的12345接訴即辦量大幅下降,2023年全年490多件,2024年就下降到了196件,對於居民來説,“一樓一碼” 的解決效率也更高,解決時間更快,社區也逐漸形成了“小事不出樓門,大事不出社區”的治理新格局。 

  讓居民有獲得感的同時,天宮院街道還將原來治理的對象變成了共建、共治對象。隨着外賣平台經濟興起,天宮院街道商圈聚集了大量外賣小哥。天宮院街道從外賣小哥的需求出發,在天街商圈打造60平方米的“暖心驛站”,為他們提供休息、充電、熱飯、應急藥箱等免費服務。 

  暖心驛站開設以來,為商圈周邊200多名外賣小哥提供服務,每天的接待量近百人次。天宮院街道天街商圈黨群服務中心支部書記趙海霞介紹,暖心驛站除了為小哥們提供基本服務,還會根據實際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務,冬天送溫暖,夏天送清涼,在三八節組織女外賣員或者外賣員家屬來插花,端午節組織包粽子,通過這些特色活動讓外賣小哥感受到驛站的暖心服務。 

  暖心驛站的外賣小哥,還積極參與基層治理,在學雷鋒日的活動上,外賣小哥和社區居民一同進行文化宣傳,在垃圾分類活動上,參與小區的垃圾分類,這些外賣小哥逐漸成為天宮院街道基層治理的重要一員。(記者:耿子葉)

【糾錯】 【責任編輯: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