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圍繞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改革部署,提出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機制。
北京市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首善之區”,圍繞大力培育社會文明風尚,“改進創新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工作機制”作出一系列改革部署。
基層好事層出不窮

志願者劉軍(左二)正在教授老年人畫畫。
在北京市順義區北石槽鎮下西市村,老人們都説劉軍好。劉軍卻説,能成為順義好人,是因為自己先遇到了好人。
2013年,劉軍從老家河南來到了北京,有着繪畫特長的他想創辦一個培訓班,就租住在順義村民家裏。
“那時候日子過得緊巴,多虧大爺大媽幫忙。”劉軍口中的大媽叫李士雲,是順義人,曾是劉軍的房東。
“看著這麼樸實的孩子吃不上飯,你不心疼?”當年,李士雲告訴劉軍,“好孩子,你就來家裏吃飯,大媽不要你錢。”
“大爺大媽對我這麼好,我就想著,得為他們做點好事。”就這樣,劉軍開始教鄉親們畫畫,風雨無阻、分文不取,一做就是11年。在劉軍畫室,一屋子正在揮毫潑墨的老人中,李士雲就是其中一位。“我現在不僅是學員,還是畫室的志願者!”李士雲説,好事做多了,就像做大事一樣讓她有成就感。
“我們這個時代,是有利於出好人的。在基層,好人好事層出不窮,關鍵看我們能不能發現,又去怎樣對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培永教授認為,好人的基本面貌是積極傳播真善美、傳遞正能量、身體力行向上向善。好人越來越多,是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顯著成果。
在順義區,還有這樣一群好人。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發布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好人榜”,北京市推薦的好人暴曉燕入選助人為樂類別。
“我第一次參加無償獻血是2006年,意外得知自己是‘熊貓血’,那咱還説啥,別人有難更得幫了。”暴曉燕笑着説。她家中,收藏着厚厚一摞獻血證。從20歲起,她就志願參加無償獻血,累計捐贈血液超過6000毫升,幫助了20多個家庭重燃希望。
2023年,一個患有急性髓係白血病的16歲女孩急需輸血。接到緊急求助後,暴曉燕立即趕往醫院。當時,女孩因紅細胞未達標準而無法手術,需要不斷輸血,預計使用的血量是未知數。一個人的力量不夠,暴曉燕就通過媒體緊急呼籲全國同血型的志願者。
“真是一呼百應!大家從全國各地趕來,自掏腰包付路費。有的人連夜駕車趕來獻血,直到孩子移植成功。”暴曉燕説,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每一場好人好事的接力,都讓她感到了社會風氣的向上向善。
善不嫌小,事不怕微。衡量一個地方社會風氣正不正,要看想做好事的人是不是越來越多了。
在順義區,眾多來自鄉村、街道、學校的群眾自發集結成志願者隊伍。其中,“順義區第十一中學志願服務隊”“星火志願護河隊”“潮白紅領巾”“80後義工社”都擁有廣泛的號召力,群眾基礎不斷擴大。
在基層農村,文明風尚往往反映在村容村貌和村風家風之中。亟待發展的村子,根上的問題往往在於風氣。
南彩鎮南彩村的黨支部很有辦法,組織了一支“巾幗志願服務隊”。黨支部書記叫袁立新,是一位女同志,帶着姐妹們一起做好事。
“南彩就是我的家,我想讓自己家更好。剛當書記時,我發現大夥心裏也想好,但都互相看著,沒人願意站出來幹。”袁立新説,“會開着開着我眼淚就掉下來了,我是村書記,我就得帶頭幹,可也不能一個人蠻幹。”
袁立新組織起來的“巾幗志願服務隊”平均年齡53歲,大姐們長期為村裏老人理髮、打掃衞生,還為孩子們成立“陽光暑期託管班”,友好互助的鄰里之風一傳十、十傳百。
“我們做好事,圖的就是人心換人心。”袁立新説。現在,南彩村沒有一戶亂堆亂扔。“過去有點兒牢騷的村民,看你給他做了好事,反而帶頭遵守鄉規民約,也成了我們的一員。”
基層從來不缺好人好事。社會風氣的建設從來不是喊口號,而是緊緊圍繞群眾的“急難愁盼”,以更加接地氣、聚人心的形式存在着。社會風氣建設是個慢工出細活的工作,要想真正將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起來,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輻射效應,必須進行常態化、機制化建設。
成風化人盼機制

文明引導員幫助老年人過馬路。
在順義區,層出不窮的好人好事,為構建良好的社會文明風尚奠定了基礎。有專家學者提出,好人好事並不等同於好風氣,也不一定都能自然轉化成社會文明風尚。一方面,負面信息往往更抓人眼球,如果不積極傳遞正能量,社會輿論空間就容易被負能量擠佔。另一方面,凡人善舉往往難以被及時發現、放大,零散的好人好事難以直接轉化成濃厚的好風氣。
不少單位和基層組織缺乏發掘好人好事的主動意識和自覺行動。有的認為好風氣建設費工夫、見效慢,不願抓;有的缺少發現“真善美”的眼睛,甚至對好人好事熟視無睹,不會抓;有的對影響力大的善舉關注和宣傳多,卻忽視了身邊的溫暖小事,抓不細。
在機制層面,亟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集發現、表揚、宣傳、激勵於一體的社會好風氣塑造機制。對不文明行為,尚缺少管理約束機制。在實際推動中,往往僅是宣傳部門或者行業部門抓得多一些,在頂層設計上還缺乏“一盤棋”的整體謀劃與系統設計,“一把手”親自推動社會風氣建設還不夠有力。
“只有充分發揮黨委領導作用,建立健全發現激勵引導培育好人好事的機制,激發人們向善、向好、向上的內驅力,崇德向善的社會風氣才能蔚然成風。”北京市順義區委負責同志坦言,要推動大家做好人好事並形成好風氣,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緊盯一些關鍵環節、關鍵小事。
順義區的做法是將營造“順義好風氣”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堅持高位統籌,邊探索、邊推動、邊總結、邊提升,及時把好經驗、好做法固化為長效機制,引導全區民眾自覺成為好風氣的守護者和踐行者。
建立好人好事發現、表揚、激勵機制,以榜樣力量營造好氛圍。“媽媽,現在班裏同學都認識你,我感到很驕傲!”前不久,暴曉燕的女兒在學校收到了一封表揚信,學校根據教育主管部門塑造好風氣的細則要求,在各種育人場域朗讀並宣講暴曉燕的事跡。這並非個例,通過機制建設,順義全區已向好人好事所在單位、其子女所在單位或學校寄送“表揚信”千余封。各學校借助接收和宣傳表揚信的方式,持續推動好風氣更加深入校園、與教育教學有效結合,讓培育文明風尚真正從娃娃抓起。
創新發現機制,匯集日常暖心事;建立表揚機制,宣傳選樹模範人;構建激勵機制,關愛禮遇有德者。順義區委要求全區基層黨組織將挖掘、傳播好人好事納入網格員、街巷長、樓門長的日常工作,隨時隨地發現凡人善舉,要求村(社區)在每月一次的黨員大會上通報表揚好人好事,批評不文明行為。建立健全區—鎮(街)—村(居)三級分層表揚機制,村(居)委會定期通過大喇叭廣播、公示欄張貼、戴紅花表彰等多種形式專題通報好人好事。
完善城鄉基層自治體系,以村規民約培育好習慣。在推動文明風尚建設落實落細的過程中,順義區大力推動全區民眾廣泛參與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的修訂,並積極遵規守約,依託社會規範的約束作用,引導民眾自覺遵循公序良俗。
在順義區旺泉街道宏城花園社區,小到鄰里矛盾,大到社區建設規劃,都可以在《居民公約》中找到答案。社區黨組織的具體做法叫做“1234”,即依託1個“社區黨組織”,運用“現場約”“網上約”(樓棟熟人圈微信平台)2種方式,瞄準“社區事”“鄰里事”“家裏事”3類突出問題,採取“居民自我約”“鄰里監督約”“百米黨小組協同約”“‘三圈聯動’激勵約”4種“約”法。
在村裏,村(居)規民約與村居民眾的福利和個人榮譽相關聯,採取獎懲措施形成“利益約束”,用以提升群眾遵規守約的自律意識,促進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效銜接。
在順義區楊鎮,各村都成立了由“3名‘兩委’幹部+2名黨員+2名村民代表”組成的村規民約“執約小組”,負責檢查村民的履約情況。在“違約者‘失面子’,遵約者‘有甜頭’”的風向引領下,越來越多群眾發自內心地遵守公共文明行為規範,一種守望相助、和諧向善的文明新風尚逐漸興起。
健全志願服務動員機制,以志願精神引領好風尚。2024年以來,順義區新增志願者2.8萬人,全區志願者總數達到了26.7萬人,佔全區常住人口總數的近五分之一。
開展志願服務的關鍵是黨員帶頭。順義區委將2024年定為“黨員志願服務年”,各級黨組織建立1306支黨員志願服務隊伍,以黨員“雙報到”帶動志願服務推廣深化。截至目前,順義全區已經組織開展黨員志願服務活動1.1萬餘次,志願服務成為黨員作用發揮的重要平台。近期,順義區還調動黨政機關和社會各界力量為志願服務事業“加油”,並樹立評優評先、招聘錄用等方面志願者優先的價值導向,舉辦全區志願者回饋專場主題活動,讓志願者得到更多禮遇。
社會上的不良行為如果聽之任之,不及時予以糾正制止,就會形成“破窗效應”,繼而衍生擴大成社會性問題,破壞好風氣。為了讓好風氣長久,讓好人好事持續,近年來,順義區還緊盯與群眾生活相關的重點行業,持續加強醫德醫風、師德師風建設,向不文明養犬、破壞環境衞生、辱罵誣告他人等不良風氣“亮劍”,健全抑惡揚善機制,不斷促進社會文明和諧。
樹正風氣助發展
將風氣建設作為培育社會文明風尚的關鍵抓手,是做好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路徑。自大力營造“順義好風氣”以來,該區社會風氣建設成效逐步顯現,城市魅力和精神文化內涵得以彰顯,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社會風氣建設成效逐步顯現——
北石槽鎮下西市村1戶需要看護的空巢老人,原來由村“兩委”人員進行照顧。啟動“伴夕陽”志願服務項目後,全村已有8人報名參與助老志願服務,目前隊伍還在不斷壯大。裕龍三社區老黨員們自發成立“星火志願護河隊”,通過常態化義務巡視潮白河倡導群眾保護生態環境,從最初的32人發展到目前的110餘人,不斷彰顯“銀發”擔當。成效不止於此,2023年以來,順義區共有21人獲評中國好人、北京榜樣等榮譽,人數居北京市前列。
基層治理水平得到提升—— 好風氣成風化人,久而久之,群眾知道該向誰學習、以誰為榜樣,自覺從內心約束行為,養成了推己及人的同理心,不僅鄰里、家庭等關係變好了,越來越多的人還主動參與到村和社區治理中,推動了從“袖手看”到“拍手讚”再到“動手幹”的轉變,實現了以文明實踐賦能基層治理。
在空港街道三山新新家園社區,快遞員爭做“新”網格員,他們將包裹送入千家萬戶的同時,積極融入社區治理,主動將發現的隱患、問題、線索向社區上報。社區則積極為快遞員提供工作、生活便利,社區與新就業群體間的“雙向奔赴”不斷上演。
發展實力明顯增強——
順義區將弘揚好風氣作為提升地區發展軟實力的重要抓手,堅持邊探索、邊推動、邊總結、邊提升,及時把好經驗、好做法固化為長效機制。
得益於好風氣建設,順義全區上下煥發出昂揚向上的精氣神,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穩步向前。據了解,2023年,順義區國內生産總值實現2203.6億元,總量在北京市十六個區中保持第五,同比增長7%,增速第三。2024年1—3季度,該區GDP同比增長6.1%,增速超過全國平均1.3個百分點,高於北京全市1個百分點,增速全市第四。1—10月,規上工業總産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保持北京市前列,PM2.5累計濃度始終保持全市9個非生態涵養區第1,11類重點警情下降35%,鄰里關係類案件減少27%,其中前三季度,市級環境建設管理和農村人居環境考核保持全市5個平原新城第一。
很多幹部群眾都認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是一座城市寶貴的精神內核。過去一年,順義區大力營造“順義好風氣”,推動好風氣逐步內化為區域軟實力,為引領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好風氣機制建設”的啟示

位於北京市順義區的首都國際機場。
培育社會文明風尚關乎高質量發展成效。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必須高質量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走深走實,使精神文明建設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精神力量。
北京市高度關注和總結基層一線培育社會文明風尚的積極做法,提出“完善好人好事發現、宣傳、激勵機制,推動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社會氛圍”具體改革舉措,具有表率意義。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和“首善之區”,北京的精神文明建設探索實踐理應對全國具有示範意義和輻射帶動作用,深入挖掘總結北京市培育社會文明風尚,持續推動社會風氣向上向好,特別是推動基層一線積極探索和實踐,對於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邁上新&階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通過持續推動好風氣建設培育社會文明風尚的做法,是管用可行的。
體制機制建設是久久為功的“關鍵一招”。在順義,好人好事連點成面、形成規模、産生影響,最終形成良好社會風氣的關鍵就在於機制建設。其中,加強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順義區在黨委層面推動培育社會文明風尚的一攬子機制建設,“一把手”親自抓社會風氣建設,先後建立好人好事發現表揚激勵機制、完善基層自我管理機制、建立持續推動工作機制,從崇德向善的維度探索社會治理新路徑,社會風氣建設成效不斷顯現,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很多專家學者坦言,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持久支撐的“關鍵一招”,就在於體制機制建設。
順義區從持續深化機制建設的層面,使得好風氣建設向縱深推進,促進良性循環,涵養獨特的城市文明氣質。
系統協同使好風氣建設“常”“長”有為。推動好風氣建設體系化、常態化、長效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好風氣建設不是靠“運動式”“堆盆景”就能幹成的,黨員幹部必須樹牢正確政績觀,不斷鞏固和擴大群眾基礎,才能不斷釋放正面效益。
必須堅持系統觀念。順義區的做法是,把好風氣建設擺在與抓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妥善處理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個體參與和組織動員、揚善和抑惡等關係,從全局着眼做好謀篇布局,不斷優化好風氣建設的政策框架、落實舉措,將諸多系統觀點和系統思維廣泛運用到具體實踐中,打破部門界限,確保好風氣建設全面、系統、可持續推進,推動社會精神文明持續向善、向好、向上,通過一系列紮實的工作,取得了看得見的成效,贏得了有關各方衷心支持。
必須堅持協同推進。好風氣建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面廣、複雜性強,靠一個部門單打獨鬥很難抓出成效,必須在發揮黨委統籌作用的同時,充分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變“要我做”為“我要做”。
比如,順義區教育部門不僅通過好風氣建設推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志願服務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再上新&階,更將好人好事作為日常開展教育教學的重要資源,運用暴曉燕等榜樣人物事跡作為鮮活素材,引導青少年學生成為“新時代、新家鄉”好人好事的積極踐行者,從身邊小事出發,深刻感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京華大地的生動實踐,從而堅定“四個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