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溫度,源於文明的滋養;一片土地的發展,繫於精神的力量。近年來,山東濰坊壽光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融為一體、系統推進,譜寫出一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時代樂章。

村村舉辦“敬老餃子宴”弘揚文明新風尚。
以核心價值鑄魂,讓新風拂遍城鄉
走進壽光,一股溫暖的“道德暖流”撲面而來,浸潤着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在婚姻調解室裏,“中國好人”王茂興正以他特有的耐心與智慧,扮演着情感破鏡的“修復師”;在“天平工作室”裏,“中國好人”朱天平與志願者們一起,仔細清點、分裝着愛心禮包……
榜樣是鮮活的價值引領,是有形的精神力量。壽光市堅持把典型選樹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着力點,持續開展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學習宣傳活動,設立500萬元文明基金,每年為美德典型購買1000萬元人身意外傷害險,樹立德者有得的鮮明導向,引領文明新風。截至目前,全市已涌現縣級以上先進典型1400多名,其中3人入選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30人榮登“中國好人榜”。
與此同時,壽光市將文明風尚傳播至基層末梢,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精準打通服務群眾、引導群眾的“最後一米”。在農村,建設200余處家長學校,100余處“幸福食堂”,村村舉辦“敬老餃子宴”,組織百姓名嘴講家風故事、講優秀傳統文化,一人聽講,全家受益;在城市社區,每月定期舉辦“有事好商量”互動宣講,社區居民提問,志願者答疑解惑;在“兩企三新”領域,創新開展了關愛激勵、共促成長等十大主題行動,成立“講家鄉事 話家鄉美”網絡文明聯盟,新就業群體成為城市文明“代言人”……隨着一系列活動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形成人人參與、全民踐行的生動局面。
以實踐惠民為本,讓服務暖到心頭

“叮咚上門”志願者為獨居老人提供健康體檢服務。
得知孫家集街道東彥方村種植戶王富強在黃瓜種植中遇到困惑,“棚棚團”的志願者主動前往其大棚“把脈問診”;在聖城街道向陽社區,“叮咚上門”志願者來到獨居老人家中,送蔬菜、測血壓、聊家常,詳細了解老人的身體狀況、生活需求以及心理狀態……
為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壽光立足産業實際,組織900多個文明實踐站、蔬菜合作社“站社聯建”,成立農資行業誠信聯盟、“農幫主”“棚棚團”等1200多個文明實踐服務團隊和技術互助小組,年舉辦“種放心菜、做實在人”、蔬菜産業“五信共建”等主題活動1000余場次,為群眾解決問題2萬多個。圍繞群眾需求,精心培育“叮咚上門·幸福守護”“幸福金婚”“敬老餃子宴”“大學生進社區”等文明實踐項目150多個,組建1000余支志願服務隊,每年開展理論宣講、文藝演出、扶危濟困等文明實踐活動2000余場次,讓文明實踐活動更好地融入群眾日常生活。
暖心服務的落地,離不開壽光精心構建的文明實踐陣地網絡。目前,在城鄉建成1000多處文明實踐所站基礎上,創新打造文明實踐“和合之家”、社區文化書院100余處,推動文明實踐站與新華書店、老年大學、青年夜校等專業機構深度融合,實現陣地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讓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成為群眾的“精神加油站”。
以常態創建護航,讓幸福可感可及

改造後的老舊小區“煥然一新”。
在壽光,文明創建不是階段性任務,而是深植於“創建為民、創建靠民、創建惠民”理念的一項日常化、制度化“持久工程”。
走在完成改造的老舊小區,以往斑駁的墻面、坑洼的路面、雜亂的“蜘蛛網”線纜早已不見蹤影。如今的樓道整潔明亮,墻面煥然一新,新安裝的聲控感應燈更是為晚歸的老年人點亮了溫暖回家路。這場從“面子”到“裏子”的全面更新,讓這些建成三四十年的老小區重新煥發生機,也成為壽光“創城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最有力的見證。
據了解,壽光市每年確定50個左右的“創城為民辦實事”重點項目,將80%以上財政收入投入民生領域,系統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口袋公園建設、道路管網升級等民生工程,每年解決群眾關心的車棚充電、樓頂漏水、路面修補等民生微實事1000多項,為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為進一步凝聚文明合力,壽光在全省率先組建“城市文明先鋒聯盟”,首批成員中,既有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家庭,也有公益組織、身邊好人、愛心企業,通過統籌聯動、協同發力,將一項項惠民服務打包下沉到鎮村。
今日的壽光,文明已從具體成果昇華為浸潤人心的精神力量,深深融入城市發展血脈,成為驅動“蔬菜之鄉”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力。(通訊員 常峻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