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1月18日電 題:快遞“送件上門”如何更好落地?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胡銳、戴威
“雙11”前後,快遞物流迎來高峰。一些地方不少消費者反映,自己明明備註了“送貨上門”,卻只收到一條取件短信,包裹被直接放進快遞櫃或快遞驛站。
部分快遞企業為何不送件上門?如何打通快遞配送“最後一百米”,讓“送件上門”更好落地?“新華視點”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你的快件,為何堆在驛站?
“‘雙11’我在網上買了20斤洗衣液,特意備註要‘送貨上門’,結果快遞員連電話也不給我打,我只收到驛站發來的取件碼。”安徽合肥市民何東新告訴記者,當他&&上快遞員時,對方只説“單太多送不過來”,讓他自己去拿。
何東新的遭遇,道出了不少消費者的心聲。
2024年3月1日起,新修訂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施行,其中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未經用戶同意,不得代為確認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快遞末端服務設施。然而,擅自將快件投遞至驛站或智能櫃的現象,依舊屢見不鮮。
“我們這邊只有少數快遞公司會送件上門,其他快遞公司都把快件放驛站。”湖南邵陽的姜先生説,“驛站離小區還有一段距離,我跟老伴都七十多歲了,家裏又沒有年輕人,拿快件經常累得氣喘吁吁。”
記者隨機走訪了合肥市一家快遞驛站。驛站位於某小區門口,貨架上堆滿了待取的快件。“平日站內每天有1000個左右快件,‘雙11’高峰期最多有2000多個。”驛站負責人説,多數快遞企業員工都默認將快件放在驛站,再由驛站發送短信通知消費者來領取。
記者隨後致電某快遞公司合肥分公司,工作人員回應,消費者在電商&&上給商家的備註,快遞員可能看不到。如需送貨上門,可在自家詳細地址後標注“送貨上門”四字。無特別標注或者配送前未電話告知,快遞員會默認將快件放在驛站。
在黑貓投訴&&上,涉及“快遞不上門”的相關投訴有近700條,大多集中於“大件不上門”“未提前告知即放驛站”等問題。
“網絡投訴的只是極少數,遇到這種事,一般都是息事寧人算了。”姜先生説。
快件緣何“難上門”?
消費者有苦水,不少快遞員也有苦衷。
“平時一天700多單,‘雙11’高峰能超過1000單。”從業8年的快遞員劉宇傑説,“我每天忙得腳不沾地,如果每個快件都送上門,根本送不完。有的老房子沒有電梯,送一單耗時耗力。往驛站放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否則快件可能會嚴重積壓,耽誤時效。”
“當前快遞行業競爭激烈,單價被壓得很低,企業利潤空間微薄。”一位快遞行業管理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為控制人力成本,不少快遞企業不願在末端站點加派人手,一個快遞員常常要負責好幾個小區的派送,每天單量動輒幾百件,逐戶上門派送不現實。”
劉宇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送一單才掙0.8元到1元,放驛站每件要扣0.3元至0.5元;雖然放驛站每單少掙了,但同樣的時間能多送幾單,整體算下來還是更划算。
配送需求信息的傳遞缺位,也是“上門難”的原因之一。
“消費者的收貨需求其實非常多樣:有的偏好送貨上門,足不出戶輕鬆便利;有的習慣驛站暫存,以此保護個人隱私;還有的消費者需求靈活,有時希望上門投遞,有時又需要暫放驛站。”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要是全靠快遞員逐一致電確認這些需求,不僅要耗費大量時間,還會增加成本。
陳音江説,不少電商&&的下單頁面並未設置收貨方式的選擇項,消費者只能通過給商家備註的方式説明配送需求。“消費者的個性化投遞需求,要麼沒被商家有效收集,要麼雖然商家收集到了,也並未反饋給快遞企業。”陳音江説,在這樣的情況下,快遞員一般會默認選擇最省事的投遞方式。
“一般送貨上門的快遞企業多為自營模式,服務標準、收費模式、時效要求比較統一,從總部到末端執行同一套標準化流程。”安徽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經理吳楊玲告訴記者,消費者反映的“不送上門”的快遞企業多為加盟制,即使總部快遞企業有相關的標準、要求,也很難覆蓋到眾多加盟、代理商。
此外,陳音江還認為,雖然《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對“未經用戶同意擅自使用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方式投遞快件”有處罰規定,但執行中罕有快遞企業因此受罰,這也是快遞“難上門”的原因之一。
多方協同,打通快遞上門“最後一百米”
“快遞上門”“按需投遞”既是快遞企業的職責,也是企業從“價格內卷”轉向“價值競爭”的抓手,更是民生服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受訪人士建議,監管部門、快遞企業、電商&&等多方協同,形成合力,破解這一難題。
——監管部門強化監管和正向引導。“應進一步暢通消費者投訴渠道,確保消費者的真實訴求能得到重視。”陳音江建議,監管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對未執行快遞上門要求、投訴量大、屢教不改的企業,依法嚴肅查處。
“要加強正向引導,推動快遞企業通過優化服務形成良性競爭。”陳音江説。
——快遞行業強化自身管理,推動服務標準化。吳楊玲認為,快遞企業要着力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配送需求。“這對企業來説既是挑戰,也是跳出低價競爭困局、構築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她説,快遞企業總部需高度重視末端加盟網點及快遞員的服務質量,制定統一服務規範,強化對末端環節的約束力。
“快遞公司不能簡單把壓力加到快遞員身上。要增加基層站點的人手,合理規定配送範圍與任務,讓快遞員有條件改進服務質量、保障服務標準。”她説。
——技術賦能構建“投遞友好”環境。一位快遞行業管理人員認為,應推動小區、寫字樓配備標準化驛站或者智能快件箱;驛站要及時推送取件信息,酌情增加冷鏈、24小時自助取件等設施,強化監控系統。
“電商&&可以優化快遞頁面設計,給出‘送貨上門’‘驛站暫存’選項,將用戶需求同步至快遞企業。消費者也應理性行使選擇權,明確自身需求。”安徽省消保委法律與公共事務部主任張路明建議,相關&&、快遞企業需落實責任、提升服務,通過強化技術賦能、盤活存量社會資源等途徑,在成本、便利性和安全性之間找到平衡點,進一步改善用戶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