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召開,北京大興獲得“全國文明城區”稱號。在新時代文明城市創建進程中,大興區緊扣時代脈搏,將求真務實、自信自覺、眾志成城的精神特質深植城市發展基因,通過豐富多元的文明實踐活動與創新有效的基層治理舉措,走出了一條新時代文明城市創建的大興之路。
近年來,大興區通過黨群服務中心、志願服務、文明實踐等多種“接地氣”的方式,打通宣傳、教育、關心、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這些多維度的文明建設實踐,共同繪就了基層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圖景。
“生活在瀛海,文化娛樂一點兒都不愁!”大興區瀛海鎮居民沈華榮的心聲,道出了當地文明實踐建設的成效。作為“北京市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示範陣地”,瀛海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構建起“1+2+N”的陣地格局——1個實踐所、2個實踐基地與20個實踐站聯動覆蓋,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扭秧歌、學書法,老人帶孫子都能在這裡找到“童趣滿屋”的活動室。
7200平方米的瀛海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內,九大功能廳室寬敞明亮:一層乒乓球廳裏,球&碰撞聲與街坊嘮嗑聲此起彼伏;二層的音樂教室裏,伴隨着鑼鼓點,退休的張寶玉唱起了《霸王別姬》;更讓居民自豪的是瀛海文史館,“老照片、老物件擺得清清楚楚,帶孩子來轉轉,他能摸着咱瀛海的‘老底子’。”瀛海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管理員王海艷介紹。
據了解,自2020年搬遷至新址以來,實踐所已累計開展惠民服務1058場,接待服務群眾36000餘人次。如今,實踐所裏活躍着24支居民自發組織的團隊,涵蓋舞蹈、葫蘆絲、民樂、京劇等多個領域。居民們不僅能在此發展愛好,還能融洽鄰里關係。
在榆垡鎮求賢村,“家風家訓上墻”活動如春風化雨,滋潤着村風民風。2019年,求賢村開展“立家訓 傳家風”活動,讓優良家風家訓成為滋潤村風的源泉。這些家訓涵蓋了孝老愛親、誠實守信、勤儉節約、鄰里和睦等多個方面,凝聚了每個家庭的智慧和心血。
“當年我們全家一起商量出這個家訓,6年過去了,它就像座右銘,實時提醒着全家要和睦講理。”村民楊子豪指着家訓墻上的“講情理 重道德”六字家訓對記者説。
為讓家訓發揮實際作用,求賢村裏還建立了動態管理機制,對表現優秀的家庭予以表彰並宣傳其家訓。在這些榜樣家庭帶動下,求賢村鄰里矛盾減少、互助增多、家庭和睦,形成了爭當優秀家庭的良好風尚,讓文明實踐成果真正融入了百姓的煙火日常。
大興區以繡花功夫開展城市治理,讓創城工作深度融入城市治理,針對基層社區的治理堵點、居民訴求難點探索出許多有效的社會治理工作機制,讓生活在大興的每一個人更幸福、更自豪。
在基層治理創新中,大興區天宮院中裏社區率先推出的“一樓一碼”成為新利器,以黨建引領推動未訴先辦,讓社區治理實現新突破。天宮院中裏社區黨總支書記張國舫介紹,為提前了解居民訴求、化解矛盾,2023年6月,天宮院中裏社區推出“一樓一碼”。居民通過掃描張貼在每個單元門口的二維碼可隨時反映問題,還可上傳圖片。接到居民訴求後,社區網格員會當天電話反饋,複雜的問題也會隨時告知居民推進計劃。
“除了張貼二維碼,每週一我們還會在居民群推送二維碼,歡迎居民來提意見。”張國舫介紹,這一舉措推出後,2024年天宮院中裏社區12345的訴求量大幅下降。如今,這個把居民的“揪心事”“煩心事”辦在前、落到實的新舉措已經在全大興區推廣。
居民張瑩對此深有感觸,2024年3月,她發現兒童樂園設施老化、地面破損,掃碼反饋後,第二天就收到工作人員反饋,6月至7月兒童樂園完成改造,不僅更新了設施,還在地面鋪設了軟墊,現在孩子玩得很安全。“真沒想到,這個碼這麼管用,為社區的效率點讚。”
破解老舊小區停車難題,大興區興豐街道探索出了新解法,通過“政府主導+書記領航+居民共治”三級聯動機制,黃村西裏社區率先構建起“物業+專業公司”雙軌管理模式——街道更新智能道閘系統,社區書記帶領居民議事會清理長期佔位車輛,專業公司運用“潮汐停車算法”激活共享車位。如今,智能車牌識別系統全天候高效運行,停車區域從原本的無序狀態轉變為規範有序的停車格局,居民車輛實現“回家有位”。
從瀛海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裏居民們洋溢的笑容,到天宮院中裏社區“一樓一碼”破解治理難題的高效,再到興豐街道讓老舊小區停車從“亂”到“治”的轉變,大興區用實際行動詮釋着文明城市的內涵——文明不是冰冷的標語,而是融入百姓生活的煙火氣,是解決群眾難題的行動力。(記者 王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