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溫州以“全域化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設”為契機,通過制度創新、文化浸潤、全民參與三大路徑,驅動鄉風文明從“盆景”式點綴到“風景”式鋪展,讓千年甌越大地煥發出新時代的精神風貌,繪就出一幅幅生機勃勃、文明和諧的鄉村新畫卷。
制度創新引領,移風易俗奏新曲
在溫州樂清市,各村居社區標準化的家宴中心如雨後春筍般涌現,成為鄉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些中心環境乾淨整潔、桌椅擺放有序,處處洋溢着文明新風。如今,這些中心正成為群眾紅白喜事的首選場所。

溫州市樂清市虹橋鎮家宴中心有禮鄉宴。溫州市文明辦供圖
“剛開始很多村民並不買賬。”相關負責人坦言。隨後,當地政府創新推行“家宴中心+紅白理事會”管理模式,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
“重要的是制度保障要跟上。在一次次‘試水’後,村民直觀感受到中心乾淨、便捷、體面的優勢,逐步打開局面。”該名負責人還給村民算了筆賬,一場宴席下來,村民至少節省6至10萬元。
目前,樂清已建成標準化農村家宴中心超50家,讓節儉、理性、溫情的生活理念在鄉村落地生根,有效促進了文明理念的普及與生活方式的改變。
樂清市清江鎮北塘村更是走在前列,通過創新婚禮形式,大力推廣集體婚禮、草坪婚禮等輕量化婚禮模式,贏得了年輕人的認可和喜愛。據統計,2024年僅北塘村綜合體內已舉辦草坪婚禮10余場,各村集體婚禮蔚然成風,助推文明婚俗理念深入人心。

溫州市鹿城區開展的集體婚禮活動。溫州市文明辦供圖
從“一桌家宴”到“一村新風”,文明理念的改變正悄然影響着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人情觀念。同樣的改變也在鹿城區上演。自2018年以來,該區堅持每年開展集體婚禮活動,同步融入優良家風家教傳承,引導新時代青年形成正確婚俗觀念的同時,探索出一條婚俗改革的新路徑。
文化浸潤人心,繪就鄉村好圖景
走進溫州市文成縣巨嶼鎮孔龍村,道路兩側的“善文化”墻繪格外醒目。善境宜人、上善若水、善鄰友好、善潤童心……當地通過將以善為核心的八大文化元素體系融入鄉村建設,倡導群眾破除陳規陋習,擦亮“鄉風文明”金名片。
講文明,行禮義,寬他人,嚴自己……沿村內一路走訪,可見在文化禮堂、村委會等顯著位置,均展示着“三字經”版村規民約。“我們通過入戶走訪、召開會議等方式充分聽取了村民的意見,最後採用靈活好記的三字經版。”相關人員介紹,這樣一來,既保留傳統文化韻味,又便於村民記憶傳承。

溫州市文成縣巨嶼鎮孔龍村邀請村民協商議事。溫州市文明辦供圖
隨着文明理念的具象化,善文化逐漸化為村民的行為準則,重塑着鄉村的價值內核。與此同時,村裏同步改造了兒童友好主題公園、農家書屋、鄉風文明文化墻等基礎設施,為村民進一步打造宜居環境。
無獨有偶。永嘉縣岩頭鎮芙蓉村創新實施四張榜單的文明示範作用,讓新時代文明實踐與文化古韻、文明鄉風同頻共振。例如“光榮榜”“翹楚榜”推動好家風、好學風、好鄉風代代相傳,“紅黑榜”推進村居環境整治,實現美麗蝶變,“愛心榜”讓為民辦事更有“力度”。
在文化賦能下,溫州各地鄉村正不斷勾畫出一幅幅“鄉風文明”的嶄新圖景,讓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文明素養不斷提升。
文明共建共享,架起社區治理溫情網
在龍灣區瑤溪街道南洋社區,借助“奶奶的花園”項目,一塊塊閒置地正搖身一變成為生機盎然的“共享花園”。
居民王阿姨看著自己在小區認領的“小花園”越長越好,心裏美滋滋的。她説:“以前這裡亂糟糟的,沒人管理,現在大家輪流照護,環境美了,鄰里間的走動也多了。”

“奶奶的花園”項目開展的親子活動。溫州市文明辦供圖
據悉,這片由居民親手打造的“共享花田”,不僅讓老舊小區煥發新生,更以“共治共建共享”的理念,編織出社區治理的溫情網絡。“我們通過劃分家庭種植區、舉辦‘花園議事會’和文明創建活動,讓居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項目負責人介紹,大家在打理花草中增進交流,也在協商議事中凝聚文明共識。
這一共享互助模式正是溫州鄉風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縮影。而在瑞安市馬嶼鎮協山村,“積分超市”以另一種形式激活了鄉風文明的內生動力。村民通過參與志願服務、保持庭院整潔等行為可積累積分,用來兌換生活用品。
不少村民&&:“房前屋後打掃乾淨不僅能住得舒服,還能獲得獎勵,很實用。”文明行為不僅轉化為實際價值,還激活了村民自治、參與文明共建的積極性。
一個個村莊潔凈煥顏,一幅幅美景生動展現,一個個産業強村富農……當下的溫州正以鄉風文明為筆,勾勒出一條村美人和民富的鄉村振興新坦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