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詩墻”部分作品。新華網記者荊克 攝
來到“常德詩墻”,天已黑了,而路燈要晚上6點半才亮。忽然就有一種默契,在場的每個人手機電筒幾乎同時打開,在一束束清亮的微光中,我們閱讀和感受詩墻。
詩墻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沅水防洪墻外側,以城區沅江防洪大堤為載體,分《百代滄桑》《名賢題咏》《武陵佳致》《蘭芷風華》《華夏新聲》《五洲擷英》《時代風采》《千古絕唱》八個篇章,人稱“橫跨五大洲,豎貫三千年”。詩墻以“最長詩書畫刻藝術墻”榮登大世界基尼斯紀錄。
刻在墻上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猶如觸及2000多年前屈原的風骨,精誠依舊,浪漫依然。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詩墻上盧照鄰作品讓人驚艷。方悟才無巔峰,人貴機緣。
排雲閣因劉禹錫的“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命名,而我更喜歡他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時光流轉千年,看不到他的無奈和糾結,卻看到持久的希望和期盼。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其遐想之洗練,境界之高遠,乃神來之筆,亦被後人引為明志之鑒。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在詩墻上看到毛主席寫給丁玲的詞,那種剛柔相濟的氣質和奔流不息的沅水融合,升發風雲大氣的祝願,更有革命人的肝膽。
沈從文《常德的船》呈現了三桅大方頭船、洪江油船、麻陽船、桃源劃子等不同的船,那是人與路的意興闌珊,那是船與水的氣象萬千。
“我怎能把你比作夏天?你比它更可愛、更溫婉。”這是莎士比亞的名句,還有歌德、拜倫、雨果、普希金等海外名家經典,詩情奔涌,風采耀眼。
詩墻雕刻的作品十分傳神,因為追求嚴謹和極致,詩墻還獲得兩項國家專利。詩墻是獨到的,2016年榮獲“最美中國榜”;詩墻是有底蘊的,2017年榮膺“中國十大詩意地標”之首;詩墻還被譽為“詩國長城”。
詩墻還包含當代作品,共有4公里之長。在此工作的21人中,有18人是離退休幹部,他們以一萬元起家,“一分一角也三掂”,不計報酬,不講條件,一切精打細算,憑着激情和赤誠寫滿了無私奉獻。楊傑等4位老人的70壽誕,都是在工地度過,與詩墻相伴。“三絕詩書畫,一墻天地人”,匯聚文化精品、展現時代風采的詩墻,就是集成詩書畫刻藝術的露天博物館。
詩墻描繪了“桃源仙景”“壺瓶飛瀑”,描繪着“柳葉輕舟”“花溪鷺渚”,這些常德名勝讓人流連忘返,也讓人駐足而嘆。“風景這邊獨好”是吳作人的題簽,“詩墻漫漫憑欄處,千古風流盛世興”是歐陽中石的誇讚,而“一墻兩用”的設計,實現了對詩書畫刻一體式的精準挖掘和深厚積澱。
夜深了,我們與詩墻漸行漸遠。而雋永的余味是“史的回顧,理的啟迪,美的享受”,是一份震撼和迴響留駐心間。(荊克)
附:夜游常德詩墻記(某AI參與潤色)
暮色初臨沅江畔,華燈未上已憑欄。採訪組同仁心有靈犀,倏然點亮手機電筒,束束清輝如星墜凡間,照亮四千米詩墻的千年畫卷。此景恰如時空裂隙忽開,古今文心在此刻交匯成篇。
詩墻借防洪長堤為卷,分《百代滄桑》《名賢題咏》等八卷鋪展,真可謂"橫跨五洲風與月,豎貫千年韻和篇"。磚石為帛,刀筆作硯,將三千年文脈凝刻成永恒的容顏。
漫步其間,墨香與江風纏綿。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刻石筆力遒勁,兩千年前的求索精魂仍在石壁間盤旋。盧照鄰"得成比目何辭死"的絕句初見驚艷,方知文海無涯,機緣偶得方能遇見真顏。排雲閣上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不見當日惆悵,唯余春潮帶雨的壯闊雄篇。王灣"潮平兩岸闊"的意境洗練,既是自然之景,亦是人生至理的昭然。毛澤東題丁玲"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將軍"的墨寶,與沅水奔流的氣勢相融,激蕩出革命豪情的浪涌波翻。沈從文筆下的常德商船,在詩行中依舊揚帆,載着舊時光景駛入今世眼簾。更有莎翁"夏日怎及君溫婉"的咏嘆,與歌德、拜倫的詩篇共舞,五洲文星在此璀璨同輝,共譜華章一卷。
四千米長卷背後,是"不循私情、不降格以求"的遴選鐵律,十四道工序的精雕細琢,鑄就這"史的回顧,理的啟迪,美的享受"的文化聖殿。每方石碑都是時光的琥珀,將不朽詩魂封存成永恒的惦念。
夜色漸濃,我們與詩墻依依作別。回望那片在暮色中靜默的石壁,忽然頓悟:歲月會沖淡浮光掠影,卻衝不淡鐫刻於心的經典;人生縱有千般行色,終會為雋永的文字駐足流連。無論是揚帆遠航還是結廬岸邊,只要心中有詩,便自有風月無邊。這或許就是文明傳承的奧秘——以石為紙,以心為硯,讓千年文脈在時光長河中,永遠流淌,永遠新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