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14日電(記者李雪芹) 這裡是中國最熱的地方,夏季地表溫度可飆至70℃以上。這裡是新疆吐魯番,一個自然與人文同樣“火熱”的地方。金秋十月,記者跟隨“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組走進這片被譽為“火州”的傳奇熱土,近距離感受教育的暖心守護、鄉村的華麗蛻變、社區的和美溫情,以及文化傳承與文旅發展碰撞出的蓬勃生機。

2025年10月17日,吐魯番市艾丁湖希望小學裏有個“活蹦亂跳園”。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一所“活蹦亂跳”的朝氣校園
抵達吐魯番的首日,採訪組便前往艾丁湖希望小學。這所距中國海拔最低點艾丁湖僅17公里的鄉村學府,今年5月剛獲評 “全國文明校園”,校園裏的每一處細節都透着對孩子們天性的呵護。一進校門,“朝氣園”裏的樹身上,手繪的小動物與卡通人物躍然其上,色彩鮮艷、童趣盎然;而“活蹦亂跳園”裏,住着雞鴨等小動物,很難想象這個受孩子們追捧的養殖專區,曾因名字“土氣”被嫌棄,而校方最終採用了孩子們的命名。

2025年10月17日,吐魯番市艾丁湖希望小學黨總支書記溫向玲介紹“朝氣園”時朝氣滿滿。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校園裏的巧思無處不在:枯樹榦被切成木片,成為孩子們的塗鴉畫布;男女廁所分別標注“鬚眉”與“巾幗”,傳統文化元素悄然融入日常;按二十四節氣規劃的菜園裏,孩子們在田埂間識作物、學耕種,在實踐中收穫知識與快樂。
最受鄉村孩子歡迎的就是學校開設的航模興趣班,在150平方米的活動室裏,擺放着孩子們親手製作的飛機模型、航空母艦、運載火箭,每週兩節興趣課讓鄉村孩子們的科技夢想得到放飛。而貼滿一面墻的獲獎證書驗證了教育發展的成果。

2025年10月17日,吐魯番市高昌區亞爾鎮新城西門村墻繪上的援疆元素。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一個“引人思歸”的蝶變鄉村
黃昏時分,採訪組走進“全國文明村鎮”——高昌區亞爾鎮新城西門村。講解員麻星宇是一位大學畢業後選擇返鄉的95後姑娘,臉上洋溢着對家鄉的自豪。“瞧,這就是當年新華社記者拍過的燕子窩。”她指着村委會屋檐下的燕子窩笑着説,“燕子年年都歸巢,就像我們這些年輕人,終究是要回到故鄉的。”
跟隨麻星宇的腳步,西門村的蛻變圖景緩緩展開:昔日坑坑洼洼的土路,如今變成了平整乾淨的水泥路;單調的土坯房外墻,繪上了鮮艷的民俗彩繪,墻角精心擺放的花草相映成趣……“小時候村裏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麻星宇回憶起過去,眼裏卻閃着光,“現在家鄉變美了,還有了發展機遇,我們當然願意回來。”
近年來,西門村依託交河故城、坎兒井民俗園的區位優勢,將文化傳承與文旅融合深度結合,打造生態宜居的文明村落。村裏引進的絲路明珠農業生物科技公司、絲路驕子電子商務等企業,深耕農産品加工,借力直播帶貨拓寬銷路,1400多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創業”,安居樂業夢想照進現實。越來越多像麻星宇一樣的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鄉、建設家鄉。他們用青春與活力,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動能,讓這個傳統村落不僅“顏值”提升,更有了內涵與人氣。

2025年10月18日,劉玉華老人在社區裏的網紅墻下“聆聽幸福”。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一個“聆聽幸福”的和美社區
吐魯番的熱,不僅在氣候,更在人心。在鄯善縣鄯善鎮育才路社區,採訪組遇見了退而不休的劉玉華阿姨。這位江蘇徐州人,十幾歲便來到新疆,早年當過拖拉機手、開過卡車,後來扎根社區,成為居民們信賴的“主心骨”。如今雖已卸任社區居委會主任,她卻依然熱心志願服務,發揮餘熱。
“走,我帶你們逛逛咱們社區!”劉阿姨熱情地領着大家參觀社區醫務室、老人活動中心、兒童樂園等場所。看著嶄新的設施、整潔的環境,她不住地誇讚如今的年輕繼任者:“現在社區發展得越來越好,老年人有地方休閒,孩子們有地方玩耍,居民們生活得舒心,我看著心裏就踏實、高興!”近年來,育才路社區針對轄區老舊小區多,文體活動設施少、“一老一小”沒人照顧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上級部門的支持和社區黨支部的統籌下,社區申請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項目”,讓轄區老年人有了娛樂、休息、保健的場地,同時社區將社區食堂、少兒活動室、書法室、舞蹈室、居民休閒小廣場等活動空間全部向居民開放,節儉務實的惠民舉措受到了居民一致好評。而越來越多像劉阿姨一樣的居民踴躍加入社區文明實踐志願者隊伍,為共建文明幸福家園貢獻力量。
臨別前,記者請她在社區打卡墻前留影,陽光灑在她笑容滿面的臉上,格外溫暖。

2025年10月18日,游客正在攀登吐魯番市鄯善縣布塔格沙漠。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一片“欣欣向榮”的文旅綠洲
在世界上唯一與城市相連的沙漠——庫木塔格沙漠景區內,不時有游客結伴攀登,感受“城沙共生”、大漠風光與江南秀色同框的奇蹟。景區管理委員會主任溫靜介紹,每年春秋兩季,景區都會開展親子植樹造林活動,邀請家長與孩子共同認領樹苗、栽種綠植,以實際行動為沙漠增添綠色。通過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雙向發力,才能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覽體驗。

2025年10月18日,吐魯番葡萄溝景區內的葡萄長廊。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十月中旬的葡萄溝,雖剛過旅游旺季,卻依舊生機盎然。幾公里長的葡萄架上,還挂着不少已自然風乾的幹葡萄。清澈的天山雪水在溝渠中潺潺流淌,正是這得天獨厚的水資源,讓葡萄溝成為栽種葡萄的絕佳之地。沿着葡萄長廊漫步,抬眼所見的“亞克西,很棒!已行走500米”激勵木牌讓人溫暖。從2025年5月1日起,葡萄溝景區取消了門票,以“零門檻”惠民政策,向游客敞開深度體驗吐魯番文化的大門。

2025年10月18日,麥然木古麗·沙塔爾正在講解花帽故事。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自然景觀與人文底蘊的交融,讓吐魯番的文旅發展煥發勃勃生機,也讓更多人讀懂了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在吐魯番非物質文化遺産博物館,土生土長的講解員麥然木古麗・沙塔爾,懷揣着對家鄉文化的滿腔熱忱,為採訪組如數家珍地講述着沙療、鬥雞、馕坑烤肉、葡萄晾曬等非遺項目的故事。她生動的講解、飽滿的情感,讓這些承載着吐魯番歷史記憶的非遺項目變得鮮活起來。
從校園到社區,從沙漠到非遺場館,吐魯番大地上共生共榮的文明圖景散發着獨特的魅力。這裡有熱情好客的人們,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有壯美的自然景觀,更有蓬勃發展的文明生機。火州文明,亞克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