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貨車司機在路旁“司機之家”喝上熱水、安心小憩;下午,外賣騎手在街角“騎手驛站”給手機充電、吃口熱飯;傍晚,親子家庭借助無障礙通道、母嬰室,從容出行……這些街頭巷尾的暖心設施,看似不起眼,卻助力繪就一幅充滿溫度的民生畫卷。
這些位於城市角落的公共設施,背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持續發力。瞄準特定群體的急難愁盼,在街頭巷尾見縫插針,努力織就一張覆蓋廣泛、精準響應的服務網。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小切口服務,正在釋放更多能量。
在四川成都市,雙橋子立交橋下的閒置空間變為籃球公園,周邊環繞茶館與花卉市場,成為市民休閒遛彎的好去處;在福建漳州市,當地&&“金厝邊”小微公共空間利用方案,荒地、街角孵化出地攤經濟、移動售賣等多類業態……精準又接地氣的公共服務,正與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同頻共振。
讓這些小站點持續發揮作用,並非易事。這要求城市的繡花功夫下得更細、更深——加強協調統籌,讓公共服務從單一站點成為系統網絡;鼓勵社會參與,探索“驛站+公益”“小空間+微文創”等模式,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善用數字技術,實現需求與服務精準匹配,讓服務更加精準觸達。
城市的溫度,一個重要的方面在於對個體需求的細緻關照。讓快遞小哥吃口熱飯、讓老人孕婦便捷出行、讓街坊鄰居有地休憩,這些細微處,恰恰是人民城市建設“工筆畫”的落筆。(秦瑞傑)
【糾錯】 【責任編輯:李雪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