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11月10日電(記者 茍立鋒、張嘯誠)最近,一組20世紀60年代刻在戈壁灘上的飛行地標大字,因一段視頻成為網絡熱議話題,由此揭開了一段半個多世紀的塵封故事。今年9月,自媒體博主陸遙在查看衛星地圖時,發現了“為人民服務”等飛行地標,本想去現場講述大字背後故事的他,到了以後才發現“人”與“民”之間憑空出現了密密麻麻車輛漂移留下的圓圈。

飛行地標被修復前。
“看到地上那麼多車轍印,一下子就很痛心。”陸遙説,作為一名黨員,一名軍屬,他當時就決定必須把地標修復好。“它們可能不再具有飛行地標的功能,但是作為我們心中的精神地標值得永遠傳承。”在朋友幫助下,陸遙找到與大字周邊自然環境相似的礫石,最終拉運了20噸石頭,耗時9天對受損區域進行修復。

自媒體博主陸遙修復飛行地標的過程。

11月6日,修復後的“為人民服務”巨幅飛行地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嘯誠 攝
這些飛行地標,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航空學校官兵於20世紀60年代在戈壁灘上刻畫而成,用於飛行員訓練時導航參照。彼時戈壁灘無任何地面參照物,飛行訓練易出現串空域問題,嚴重威脅飛行安全。航校官兵們僅憑皮尺、鐵鍬、木板等簡陋工具,刮除礫石層、露出淺色鹼土,刻下“為人民服務”等5處巨幅飛行地標。
之後一段歲月裏,這些大字成為飛行學員的空中導航參照。一批批學員駕機飛越戈壁上空,目光掠過“為人民服務”,更堅定了學好本領、報效人民的誓言。
近日,哈密市邀請原航校飛行員盧建華、韓鄭與修復者陸遙齊聚,共憶那段激情歲月。“陸遙做的這件事,我真的非常佩服。”韓鄭激動地説,“能從那麼遠的地方專門跑過來修復地標,真的非常了不起。”

11月6日,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航空學校飛行員盧建華、韓鄭在“為人民服務”飛行地標旁查看保護情況。新華社記者 茍立鋒 攝
11月6日清早,盧建華、韓鄭和陸遙再次回到地標旁。看到地標周圍已有圍欄保護,盧建華、韓鄭欣慰地講起從前。“幾十年前,我們在這片空域訓練,周末就帶上水壺、馕來維護清理被風刮進字體裏的小石子,這就是我們的來時路啊!”寒風中,韓鄭紅了眼眶,幾度哽咽。
記者11月7日從新疆哈密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文物局)獲悉,位於哈密市伊州區沁城鄉戈壁灘的“為人民服務”等5處巨幅飛行地標,已正式被認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後對其保護利用將更加科學規範。
戈壁蒼茫,歲月流轉。“為人民服務”幾個大字靜靜鋪展於大地之上,從半個多世紀前官兵們手中的鐵鍬刻痕,到新時代修復者眼中的精神信仰,這份刻在石上、記在心中的初心使命,是跨越時空、代代相傳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