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湖南 | 在岳麓書院聽見文明之聲-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07 09:36:33
來源:中國文明網

文明中國·湖南 | 在岳麓書院聽見文明之聲

字體:

  岳麓書院坐落於湖南長沙岳麓山下,目前為湖南大學的歷史與哲學學院。長沙文明網供圖

  沿着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足跡,隨“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組,近日再訪岳麓書院。這座受到總書記關懷矚目的千年學府,到底承載什麼樣的文明使命?在新時代如何“立德樹人”,如何成為現代城市的“文明之窗”,又如何創新傳承中華文明?認真聽完講解老師的精彩解讀,盤旋在我腦海中的這些問題,有了清晰答案。

  從立德樹人到孕育革命火種

  這天,是湖南秋季最常見的陰天,書院的朱檐鬥拱洗去浮華,更添幾分肅穆;赫曦&靜靜佇立,仿佛一位無言的歷史老人,令人油然而生敬仰之心。給採訪報道組作講解的唐美良老師,是位專職講解員,她笑容親切但目光堅定,迎了上來的開場白很簡潔:“今天我們看的不僅是建築,更是文化文明。”

  穿過大門、二門,置身講堂前,時空仿佛在此折疊,由這個“朱張會講”的學術聖殿,叫人聯想當年朱熹、張栻二位“大咖”相對而坐、激辯不休,引得“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的盛況。

  9月27日上午,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在文廟舉行2025年本科生導師聘任儀式暨拜師禮,圖為活動現場新生誦讀學規。湖南大學供圖

  “各位請看堂前的椅子,”唐老師的聲音將我的思緒拉回。“每年開學,湖南大學都在這裡舉行新生‘開學第一課’,新生代表坐在這裡,聆聽師長誦讀《岳麓書院學規》。”隨即,她邊背誦邊講解:“‘時常省問父母’是教孝道,‘朔望恭謁聖賢’是明禮儀,‘氣習各矯偏處’是重修身……”這些誕生於清代的求學規矩,經過創造性轉化,如今已融入現代大學的育人體系,成為學生行為準則的基石。

  《岳麓書院學規》石刻。漆世平攝

  當我們還在感悟學規所蘊含的育人智慧,唐老師又緊接着介紹説,在講堂前,還會經常開展“拜師禮”研學體驗活動。學生身着倣古服飾,從“盥手”“靜心”到“獻贄”“敬茶”,學生們的神情常常是從開始的好奇嬉笑,到很快變得莊重肅靜。聽到這裡,我深切地感受到:立德樹人,絕非空洞的説教,而是需要可感、可觸、可踐行的文化儀式。書院,正以其獨特的“氣場”,將抽象的道德理念內化為青年學生的成長體驗。

  然而,岳麓書院的“立德”,遠不止於傳承古代的禮儀規範。唐老師引領我們走到書院後門時,她抬頭看著不遠處山上,掩映在蒼翠之中的愛晚亭,簡短幾句介紹,引出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青年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期間,多次寓居書院的半學齋,這裡‘實事求是’的學風深深影響了他。”唐老師的話語充滿了敬意,“這裡,不僅是青年毛澤東靜心讀書的場所,更是他與蔡和森等志同道合的好友探討救國真理的搖籃。”

  我的目光從瀰漫文化氣息的庭院,瞬間移向滿眼綠色的後山。好像看到這樣的畫面:一群英姿勃發的青年,剛剛在書院講堂裏聆聽了千年智慧,汲取了傳統文化的精華,又踏着青石板路爬上愛晚亭,思考現實的革命道路。他們“攜百侶曾游”,“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將書院倡導的“經世致用”精神,化為“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偉求索。

  這條通往愛晚亭,不過百米長的小徑,或許就是理解岳麓書院“立德樹人”深刻意義的密鑰。它無聲地詮釋着,書院的教育,曾如何為近代中國培育了熾熱的革命火種。今天這一方庭院更是“兩個結合”最鮮活的注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實事求是”等文化精髓,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化的革命實踐,在此深度交融,結出了震撼世界的碩果。

  從文化地標到精神文明之窗

  岳麓書院文廟位於書院主軸線左側,與書院講學、藏書的主體功能區並列,形成了獨立而完整的祭祀空間。文廟的這種格局和使用象徵皇權的黃色琉璃瓦、朱紅色墻體,在歷史上的民辦書院中極為罕見,這凸顯了岳麓書院受到尊崇的程度。

  岳麓書院文廟崇聖祠。王曉寧攝

  走到文廟時,唐老師的講解視角,從“教育”轉向了“社會”。她説:“您看,除了學生和學者,我們每天還接待大量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全球的游客。可見,岳麓書院也是觀察和引領社會文明的窗口。”的確,我注意到,在院內參觀的人群構成非常豐富。有銀發老人在安靜地觀摹碑刻;有年輕媽媽在耐心地給孩子解釋“忠孝廉節”碑的含義;也有游客對導游的講解頻頻點頭。與喧囂的景區不同,在這裡有一種叫人心靜的天然引力,讓人們的言行不自覺間變得輕緩、恭敬。

  採訪中,我們還了解到書院通過舉辦“岳麓書院講壇”“岳麓書會”等高品位文化活動,將高深學問通俗化,將傳統文化現代化,正悄然從一個被仰望的文化地標,變為一個能産生輻射力的文明窗口。突然我感到自己産生了一個新的認識,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及其承載的厚重歷史文化,在向社會展示現代文明的一種新形態,發揮着城市“文明之窗”的作用,拉升着長沙整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水平。

  唐老師似乎看到了我在想什麼,她補充道:“岳麓書院還是黨員幹部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和黨性鍛煉的基地。”聽到這,我進而想,説這座千年學府是長沙城市文明建設的精神高地,也屬實至名歸。書院嚴謹的管理、潔凈的環境、深厚的內涵,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於無聲處教化着每一位到訪者,讓文明從一種外在要求,內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從學術傳承到全面創新發展

  歷史上,“朱張會講”代表了思想流派的碰撞與開創。在新時代,岳麓書院又是通過怎樣的形式和&&讓傳統文化思想與當今世界進行對話?從而讓書院文化繼往開來、再創輝煌呢?

  正想著這個問題,唐老師已把我們帶到了中國書院博物館前。原本我還停留在岳麓書院乃當今讀書人值得“到此一游”的刻板認知上,而此時唐老師的介紹,卻馬上把我帶入了書院繼往開來、全面發展的新境界。

  中國書院博物館。王曉寧攝

  “很多人以為我們只是活在‘過去式’,其實岳麓書院是湖南大學實實在在的教學科研機構,是‘現在進行時’”。唐老師的語氣裏有一種充滿底氣的自豪,“書院本身就是辦學機構,每年都招收歷史學、哲學等專業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

  “我們不僅有厚重的歷史,更有活躍的學術生命。”唐老師指着博物館內展示的學術著作和學術活動預告説。在這裡,一邊是學生在御書樓查閱古籍文獻,一邊是游客在一墻之隔觀賞亭&樓閣。這種“文博+教育”的獨特模式,這種學術研究與文化傳播的巧妙共生與交融,正是岳麓書院“繼往開來”的具體寫照。

  承千年道統,續往聖絕學;開萬世新聲,揚時代氣象。千年文脈的傳承,在岳麓書院並沒有停留在符號化的展示和儀式的復刻上,而是在創造開展實質性歷史研究和人才培養。隨着調研採訪的深入,我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

  岳麓書院的“繼往”,在於與新時代進行深刻的“對話”。它將“傳道濟民”的精神,轉化為服務當代社會的實踐;將“經世致用”的思想,融入新時代“實幹興邦”的浪潮。它的實踐證明,傳統文化不再是博物館裏的標本,而是能動的、能解決現實問題的活的文化資源,為建設“文明中國”貢獻着智慧。

  岳麓書院的“開來”,是立體化的,比如它還在積極擁抱數字時代的技術創新。博物館裏展出了利用數字技術復原的古籍、開發的線上課程和文創産品。積極嘗試用短視頻、播客等新形式傳播,讓古老的IP變得年輕、時尚,走進當代人的文化生活。

  當我們結束調研採訪,回望岳麓書院門前那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名聯,暮色中的學府更顯莊嚴,墨色的大門仿佛一道時間的界碑,區分又連接着過去與未來,讓人聽見這座千年學府的歷史回聲,化作了文化傳承、文明接力的清越鐘聲,越傳越遠。(採訪報道組:成竹)

【糾錯】 【責任編輯:呂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