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7日電(劉娜) 全國林草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兩屆世界林木業大會的舉辦地——廣西,正以其獨特的“林下智慧”,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雙贏的新路徑。從一顆種子到一片森林,從單一木材經濟到多元林下産業,廣西不僅讓綠水青山煥發新生,更讓千萬林農在守護中收穫“金山銀山”。
多元發展,林下生金
在南寧樹木園鹿呦山·林下生態循環創新發展區,梅花鹿的身影為此地增添了別樣生機。

南寧樹木園鹿呦山·林下生態循環創新發展區梅花鹿養殖基地。新華網 劉娜 攝
這裡是華南地區梅花鹿養殖規模最大的基地。“我們不只是養鹿,更是在經營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南寧樹木園主任余注光介紹。園區深度融合林草、林畜、林藥等八大模式,形成“林下種、林中養、林上採、林間游”的立體發展格局。目前,園區已建成標準化鹿舍、産品加工中心,開發出鹿茸片、鹿血酒、鹿肉月餅等40多種産品,2024年投入資金3500萬元,預計2025年將再投入2000萬元以上。

七坡林場林下種植主要發展雞血藤、益智仁、槐米等道地藥材和竹筍等森林食材。新華網 劉娜 攝
在廣西國有七坡林場,一場關於“空間利用”的智慧實踐正在上演。林場探索出以“雞血藤+”為核心的多元立體經營模式,形成“上中下、短中長”的立體經營格局。“我們採取‘封、改、種、提、升’五種方法,實現以長帶短、以短養長。”廣西國有七坡林場場長蔣林介紹,林場目前已經實踐總結出“林+林(藥)”“林+林+藤(草)”等二元到五元的高效立體栽培模式。這種創新模式不僅提高了林地綜合利用效率,還顯著提升了生物多樣性。
在浦北縣連綿的紅椎林下,科技的力量正在改變傳統生産方式。“我們通過與科研機構合作,實現了紅椎菌人工促繁技術,産量提升30%以上。”欽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賴崇健&&,這一突破徹底改變了紅椎菌“靠天吃飯”的傳統模式。如今,鮮菌收購價達100元/斤,幹菌售價高達800元/斤,附加值提升近8倍。
綠富同興,帶農致富
林下經濟的發展,最終要落實到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浦北紅椎菌。新華網 劉娜 攝
在浦北縣,紅椎菌産業已成為當地林農的“黃金産業”。“我們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1.5萬戶林農參與紅椎菌産業。”廣西浦北縣龍升紅椎菌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涉菌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萬元/年。據悉,在龍門鎮林塘村,村民將紅椎林劃分到戶,每戶採摘紅椎菌年收入可達3萬到8萬元不等,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
南寧樹木園的梅花鹿産業同樣帶動了周邊群眾增收。“産業項目建設和運營期間,解決了周邊部分群眾就業問題。”余注光&&,在産業鏈帶動下,周邊農戶自建果園、種植象草供應梅花鹿養殖,形成了種植、採摘一體的林下經濟鏈。預計項目全面建成後,年存欄成年梅花鹿超2000頭,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將進一步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廣西國有七坡林場通過示範帶動周邊林農開展林下經濟産業發展,近三年帶動周邊林農就業達5000多人次,促進林農增收近5000萬元。“我們採取‘龍頭企業+基地’的經營模式,實現抱團發展、利益共享。”蔣林補充道。林場先後獲得“國家林下經濟示範基地”“全國林草科普基地”等稱號,其發展模式被國家林草局列為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
從梅花鹿的特色養殖,到林場多元立體經營模式的探索,再到紅椎菌的品牌打造,廣西林下經濟的蓬勃發展,展現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徑。
據悉,截至2024年底,全區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面積達7077萬畝,産值1388億元,居全國第三位,惠及林農超1200萬人,促進林農年人均增收超4000元。
11月21日,第三屆世界林木業大會即將在廣西舉辦,這將為廣西林下經濟開啟通向世界的新窗口。借助這一國際&&,廣西“林下智慧”將與全球分享,“點綠成金”的實踐將獲得更廣闊的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