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中:數智時代的地圖何去何從?-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06 17:38:33
來源:新華網

林振中:數智時代的地圖何去何從?

字體:

  新華網杭州11月6日電(記者劉軍)從紙質版到電子版,從二維平面到實景三維,從靜態路徑到智能規劃,歷史悠久的地圖正經歷一場脫胎換骨的變革。

  “地圖不再只是一張圖,而是時空交互的界面、數字中國的基底。”11月6日,第二屆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大會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開幕。中國地圖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振中接受新華網記者採訪時&&,地圖的下一站,是成為連接物理世界與數字文明的橋梁。

  圖為在第二屆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大會上林振中(中)向嘉賓介紹地圖出版物。(程浩然 攝)

  變局之潮:數字浪潮中的地圖新命題

  林振中在和記者交流時,目光中有一種技術人的敏銳,也有管理者的審慎。

  “當前我們正面臨三重變革的疊加。”他分析説,一是技術變革,人工智能、大數據讓地圖長出了“大腦”;二是需求變革,自動駕駛、低空經濟需要厘米級精度的動態地圖;三是安全變革,數據開放與國家安全需要新的平衡點。

  林振中坦言,機遇背後其實有很大的挑戰。傳統地圖出版面臨“三座大山”,包括技術迭代的壓力、公共服務供給的不足和數據安全的挑戰。他説:“老百姓打開導航,期望的是實時路況和智能避堵,但我們的數據更新速度和智能化程度,還跟不上用戶的期待。”

  最讓林振中在意的,是地圖在自然資源現代化治理中的角色轉變。“過去我們提供紙質地圖,現在是時空大數據&&;過去是輔助工具,現在要成為決策核心要素。在這些方面的轉型升級,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為第二屆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大會中國地圖文化創意産業聯盟聯合展區。(程浩然 攝)

  破局之策:地圖出版的“守正”與“出新”

  面對挑戰,林振中勾勒出地圖出版的突圍路徑——在守正中出新,在融合中發展。

  “我們的優勢是獨特的。”他細數家珍,“七十多年的專業積澱,讓我們擁有最權威的地理數據庫;兼具文化與科技雙重基因,讓我們既能做精品出版,又能做技術創新;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一支既懂出版又懂技術的複合型人才隊伍。”

  他&&,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地圖出版社正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通過新質生産力自我提升。

  一是積極推動全球地圖數據庫、高精地圖建設,助力數字中國統一時空基底打造。

  二是着力開發AR地圖、智慧地圖集等新産品,讓地圖從“看的工具”變成“用的&&”。

  三是加緊構建地理信息數據安全體系,在數據開放共享與安全可控之間尋找平衡點。

  “我們最近獲批的‘地圖大數據融合出版知識服務&&’,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林振中説,“它不僅是技術&&,更是新的內容生態。”

  在他看來,地圖出版的未來在於“三個融合”:技術與文化的融合、産品與服務的融合、傳統與創新的融合。“我們要做的,是讓地圖既保持權威性,又充滿生命力。”

  新局之勢:與數字中國同頻共振

  談及未來,林振中的話語中充滿使命感。

  “2025年是數字中國建設10周年,這對我們來説是一個關鍵節點。”他説,“地圖出版不能缺席數字中國建設,更要成為其中的積極力量。”

  他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實景三維地圖成為城市管理的“數字沙盤”,高精導航地圖支撐自動駕駛的普及,智慧文旅地圖帶給游客沉浸式體驗……“而這些,都需要我們打好‘三場戰役’。”

  一是技術攻關戰。“我們要突破時空大數據挖掘、可視化表達等核心技術,讓地圖更智能。”

  二是融合縱深戰。“深度融入自然資源‘一張圖’,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精準的空間服務。”

  三是安全保衛戰。“堅決捍衛國家版圖尊嚴,築牢地理信息數據的安全屏障。”

  採訪結束時,林振中站在一幅中國地圖前:“你看,地圖從來不只是技術産品,它承載着歷史,標注着現在,也指引着未來。”

  他的手指劃過地圖上的經緯線:“數智時代,地圖將去往何方?我的答案是——去往每一個需要精準時空的位置,去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去往數字中國建設的每一個角落。”

【糾錯】 【責任編輯: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