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追訪自然的主角】聆聽八桂大地的生態和鳴曲-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04 14:54:28
來源:新華網

【光芒·追訪自然的主角】聆聽八桂大地的生態和鳴曲

字體:

  新華網北京11月4日電 翻開頂螄山貝丘遺址這部無字史書的厚重扉頁,就翻開了廣西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史冊之一。數千年前,這裡的先民依八尺江而居,漁獵採集,生息繁衍。他們的身影雖早已遠去,但對自然的尊崇、與萬物和諧共處的文化印記,卻深深烙刻在這片深沉的紅土地上。

  今天,當我們行走在廣西的綠水青山之間,從遺棄礦坑的“綠色重生”,到銀灘海岸的“藍帶修復”;從紅樹林間的“海上森林”守護,到港口與海的“和諧共生”……人與自然的故事,正在這裡續寫新的篇章。

  修復:在“傷痕”之上,生長希望

  遺棄礦坑的“第二生命”,是生態修復最動人的見證。

南寧園博園內,已修復好的礦坑。新華網 劉娜 攝

  南寧市自然資源局總工程師龐進佳介紹,過去粗放式的露天開採,在南寧形成了300多個遍佈城鄉的“生態疤痕”,帶來高陡邊坡、危岩聳立等地質安全隱患,也加劇了本就脆弱的喀斯特地區石漠化問題,使修復工作面臨嚴峻挑戰。

  近年來,南寧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全力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

  在南寧園博園,16個曾經滿目瘡痍的遺棄礦坑,如今已成為六大主題花園。“我們不推山,不填湖,保留植被,讓自然做主。”龐進佳説。通過清理危岩、穩固崖壁、植被恢復,礦坑不僅重現生機,更成為峻崖潭、飛瀑湖、岩石園等獨具特色的游覽空間。

  曾經的“生態傷疤”,如今也成為白鷺棲息、游人如織的生態課堂。礦坑邊,銹跡斑斑的採石設備被保留下來,與蓬勃生長的植物形成鮮明對比,無聲訴説着“破壞—修復—共生”的生態故事。

  銀灘的“藍色回歸”,是岸線綜合生態整治修復的生動實踐。

北海銀灘,游客如織。新華網 劉娜 攝

  “上世紀70年代,村民為生計將沙灘挖成漁港。廢棄後,又臭又臟的漁港導致沙灘萎縮、海水污染,岸線生態被嚴重破壞。”北海銀灘景區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陳桂聰回憶道。

  為此,北海市先後啟動銀灘中區岸線修復與鹹田港退港還灘兩大工程,總投資近1.37億元。通過退港還灘、修復沙灘、退陸還海,累計修復岸線逾3公里,恢復沙灘面積約24.5萬平方米,回填沙量近40萬立方米。

  如今,東西兩段長達5.2公里的沙灘終於重歸貫通,“十里銀灘”從此名副其實。銀灘不再是割裂的風景,而是一條完整的生態廊道,成為市民游客親海、樂海、護海的“城市客廳”。退港還灘不僅治好了歷史的“生態傷疤”,更成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

  保護:在守護之中,謀求共榮

  守護紅樹林,就是守護向海而興的生態基石。廣西正用最嚴密的制度,將這片“海上森林”打造成人與自然的共生地標。

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旅游區。新華網 劉娜 攝

  在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旅游區,千畝紅樹林如綠色綢帶纏繞海岸。它們是“海上森林”,更是“海岸衛士”。

  廣西的紅樹林面積達1.08萬公頃,位居全國第二。自治區林業局草地監理中心劉震介紹,廣西通過“四大抓手”構建了紅樹林長效保護機制,以嚴密的工作機制、考核體系、配套制度和科學規劃,為紅樹林築起了制度“防護網”。

  在監管層面,廣西依託“四項措施”實現高效管理:智慧監管“一圖統覽”,基層管理“責任到人”,執法基礎“科學量化”,用途管制“紅線嚴控”。

  “我們還通過‘四個強化’推動紅樹林面積穩中有升,”劉震説,“強化就地保護讓生態家園更完整,強化科技支撐為修復注入智慧,強化保護修復讓紅樹林‘康復有方’,強化經驗推廣讓‘廣西樣板’走向全國。”

廣西北部灣鐵山港。新華網 劉娜 攝

  在廣西北部灣,鐵山港的崛起是“向海圖強”戰略的生動注腳。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出海口,鐵山港作業區在建設之初,就將生態保護置於優先位置。

  “我們堅持規劃先行、生態優先,在發展中守護,在守護中發展。”北部灣港北海碼頭有限公司黨群部周波&&,鐵山港的快速發展始終與嚴格的生態保護同頻共振。

  作為北部灣經濟區的重要依託,鐵山港在建設過程中嚴守生態紅線,將綠色理念貫穿於規劃、建設、運營全過程。

  “我們不僅建碼頭,更是在守護一片海。”周波介紹,鐵山港通過跨部門協同審查機制,在項目選址階段就充分考量生態因素,確保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域都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

  2024年,鐵山港作業區完成貨物吞吐量3355萬噸,集裝箱吞吐量增長14.4%。數字背後,是“既要發展,也要守護”的堅定抉擇。如今,鐵山港正朝着“國際樞紐海港”的目標邁進,用實際行動證明港口建設與生態保護並非取捨,而是可以共贏的必答題。

  從礦坑重生到銀灘復綠,從守護紅樹林到共建綠色港,廣西在用實踐生動證明: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並非單選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通向未來的必由之路。在這條路上,自然永遠是主角,而我們,是堅定不移的守護者與同行者。(新華網 劉娜)

【糾錯】 【責任編輯: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