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11月4日電(記者劉軍)“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一群朝氣蓬勃、戴着紅領巾的小學生,突然停止了“嗒嗒……哐哐”的雜亂腳步聲,也不再嬉笑私語。他們在鐫刻着這兩句詩文的石壁前安靜地傾聽着講解員的講述。孩子們清澈明亮的目光凝神專注,許多人甚至不自覺地挺直身體,調整為“立正”的姿態。
這是記者10月31日在廣東省東莞市林則徐虎門銷煙池舊址——鴉片戰爭博物館無意中看到的一幕。

鴉片戰爭博物館前的禁毒雕塑。新華網記者劉軍 攝
孩子們的腳步聲停了下來,記者耳邊卻仿佛響起了186年前林則徐在這裡為民族命運奔走、為禁絕毒品義無反顧的另一種腳步聲。
“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1838年的秋天,林則徐的腳步聲充斥着焦慮與憤怒。他直面朝堂,用這道振聾發聵的奏折,換來了南下海疆查禁鴉片的重任與奔波。
次年的珠江口岸,風急浪高,林則徐的腳步聲卻無比堅定。面對猖獗的鴉片貿易,他諭令外商:“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這擲地有聲的宣言,似乎至今仍在這座紀念館的梁柱間縈繞。

西方商船停留虎門碼頭場景復原。新華網記者劉軍 攝
1839年6月3日,虎門海灘的潮聲沉穩內斂而又激蕩洶湧。兩方巨大的銷煙池煙霧瀰漫,兵士佇立。一箱箱鴉片在白石灰的作用下分解,散發出嗆鼻的氣味,化作一股股黑色的液體流入大海。圍觀的萬千官民人聲鼎沸,連連拍手稱快。
林則徐事後奏報朝廷:“至銷化方法,以劈箱過秤,將煙土切碎拋入石池,泡以鹽鹵,爛以石灰,統俟戮化成渣,於退潮時送出大海”(《虎門銷化煙土一律完竣折》)。這次銷煙從6月3日持續至25日,徹底銷毀了二百三十七萬六千二百五十四斤鴉片,讓全世界看到了“東方睡獅”的覺醒和中國人民拒絕毒品侵蝕的堅定意志。
記者在一處玻璃展櫃裏看到了一份泛黃的《諭洋商責令外商呈繳鴉片》。上面清晰可見林則徐要求外商出具甘結:“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字裏行間,一位民族英雄的錚錚鐵骨躍然紙上。

鴉片戰爭博物館。新華網記者劉軍 攝
此時,記者又聽到了剛才那群小學生們由遠及近的腳步聲。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孩子們在“海水浸化法”模型前駐足,驚嘆於古人的智慧。博物館副館長唐立鵬告訴記者,林則徐創造的這種銷煙方法,比簡單的焚燒更加科學徹底,“國際禁毒先驅”的尊稱實至名歸。
記者查詢《鴉片事略》得知:“膏余會滲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可得十之二三。”正是林則徐改“火燒鴉片”為“海水浸銷鴉片”的考量,反映出林則徐對徹底盡銷鴉片的執着之心。
其實早在1839年,林則徐的禁毒主張就已引起世界關注。據美國傳教士裨治文記載,當時許多外國人都到場觀看銷煙過程,對林則徐的嚴謹作風&&敬佩。這份跨越時空的國際認可,讓今天前來參觀的孩子們臉上依然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記者參訪結束時,同樣結束參觀的這群孩子們快步走向“林公十無益格言”展板,齊聲誦讀:“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不孝父母,奉神無益……”這些樸素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正是林則徐留給後世的精神財富。

博物館內林則徐像。新華網記者劉軍 攝
今天的中國,禁毒事業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林則徐在湖廣總督任上研製戒煙藥方,做到“無家不有,無日不售”(《鴉片事略》),到今天我國建立完善的禁毒體制體系;從當年虎門海灘上的兩個銷煙池,到今天遍佈全國的禁毒教育基地——歷史的腳步從未停歇,民族的精神代代相傳。
告別時,又有一批參觀者的腳步聲紛至沓來。這腳步聲,與林則徐的歷史足音交織在一起,匯聚成這個偉大時代最動人的樂章——大國復興,勢不可擋。這盛世,正如所有如林則徐那樣腳步不停歇的民族英雄所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