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黨建 程丹)在洛陽,牡丹是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千百年來以雍容之姿驚艷世人。有這樣一位匠人,用數十年光陰與千萬次窯火試煉,讓牡丹掙脫時令束縛,在潔白瓷胎上綻放出永恒之美——他就是“中國好人”、唐白瓷非遺傳承人、牡丹瓷創始人李學武。

李學武在創作牡丹瓷胎。李學武牡丹瓷博物館供圖
從農村窯場邊玩耍的孩童,到讓牡丹瓷成為國禮走向世界的匠人,他用半生堅守,在傳統與創新的交織中,書寫了一段關於匠心與文化傳承的動人故事。
窯火童年:傳統文化的種子悄然萌芽
李學武的匠心啟蒙,始於鄉土的煙火氣。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他的爺爺——一位技藝精湛的木匠,用刨子與鑿子賦予木頭新的生命,家中像樣的傢具皆出自老人之手。那些紋理細膩、結構精巧的傢具,不僅承載着生活的溫度,更在李學武心中埋下了 “手工之美” 的種子。
“那時候農村有燒窯的傳統,雖然燒的不是白瓷,但我總愛跑到窯場邊看。”回憶起童年,李學武的眼神中閃爍着美好。通紅的窯火、灼熱的空氣、匠人專注的神情,以及陶器出窯時的驚喜,這些畫面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記憶裏。“現在想來,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早就在我腦海和心裏打下了烙印。”正是這段與手工、窯火相伴的童年,讓他對傳統技藝産生了難以割捨的情感,也為日後與陶瓷結緣埋下了伏筆。
十年磨瓷:在“守正”與“創新”中孕育牡丹瓷
2007年,李學武心中涌起一個大膽的想法:尋找一種載體,讓牡丹的美超越花期,永久留存。這個看似簡單的念頭,卻開啟了他長達十年的探索之路。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李學武踏上了全國求學之旅。三年間,他的足跡遍佈大江南北,從木雕的精雕細琢到玉雕的溫潤靈動,從河南官窯的歷史底蘊到景德鎮、德化的捏塑技藝,每一種傳統技藝都讓他如獲至寶。“那時候我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嘗試。”他深知,要讓牡丹在瓷上“活”起來,必須博採眾長,將不同技藝的精髓融會貫通。
求學歸來,李學武又投入到唐白瓷燒制技藝的復原中。唐白瓷以 “類雪似銀”聞名,是中國陶瓷史上的瑰寶,但其燒制技藝早已失傳。為了復原這門技藝,他帶領團隊反復試驗,從瓷土篩選到釉水調配,從窯溫控制到燒制時長,每一個環節都歷經無數次失敗。“最艱難的時候,連續幾個月出窯的瓷器不是變形就是開裂,團隊裏有人想放棄,但我覺得再堅持一下就會有希望。”憑着這份執着,近三年後,他們終於成功復原了唐白瓷最早的燒制技藝,為牡丹瓷的誕生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唐白瓷的基礎上,李學武開始探索“創新”之路。他嘗試在白瓷上添加色彩,讓單調的白瓷變得絢麗多彩;又突破傳統平面陶瓷的局限,將牡丹塑造成立體形態,讓花朵的層次與神韻盡顯。“這個過程既‘守正’,傳承了唐白瓷燒制技藝;也‘創新’,賦予了牡丹新的藝術形態。”2010年左右,第一件牡丹瓷作品誕生——潔白的瓷胎上,一朵牡丹栩栩如生,花瓣層層疊疊,色澤溫潤飽滿,仿佛下一秒就會吐露芬芳。這一刻,李學武知道,他終於讓牡丹在瓷上“永生”了。

牡丹瓷藝術品展示。李學武牡丹瓷博物館供圖
匠心如磐:在細節中詮釋“工匠精神”
走進李學武的牡丹瓷展廳,圓形瓷盤與瓶類作品佔據了主要位置。這些作品看似簡單,卻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與匠心。“‘圓’在中國文化裏代表圓滿,牡丹象徵富貴,圓形作品能直觀傳遞‘富貴圓滿’的寓意;瓶類作品搭配花卉裝飾,又有‘富貴和平’的含義。”李學武解釋道。而這些看似常見的造型,背後是他近20年的打磨與優化。“每款産品的打磨周期通常需要20年,從最初的設計到工藝的完善,再到細節的優化,都需要慢慢來,急不得。”

近日,“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組走進河南洛陽李學武牡丹瓷博物館,與“中國好人”、唐白瓷非遺傳承人、牡丹瓷創始人李學武進行深度對話。郭萌萌攝
在李學武看來,“工匠精神”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融入每一個製作環節的執着與精進。製作牡丹瓷的過程中,他帶領團隊每月都會優化瓷土品質、調整釉水配方,哪怕是最細微的變化,也會反復試驗。2012年,為了製作香港回歸15周年的禮品,他們第一次嘗試將釉上彩用到立體牡丹上。那段時間,李學武和團隊成員吃住在廠裏,白天反復調試顏料,晚上守在窯邊觀察窯溫,一個多月裏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
“出窯的時候最緊張,瓷盤發出‘砰砰’聲,每響一次我的心就揪一下。”李學武至今記得當時的場景,“那聲音可能是瓷器開裂的聲音,也可能是釉面收縮的聲音,我們只能等聲音停了才能去看結果。” 幸運的是,最終的作品不僅沒有出現任何瑕疵,還憑藉精湛的技藝與獨特的文化內涵,得到了各界的認可。“現在想起來,要是有心臟病恐怕都扛不住,但那種成功後的喜悅,是什麼都換不來的。”
開放傳承:讓牡丹瓷技藝“活”起來
隨着牡丹瓷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記者問李學武:“牡丹瓷技藝是否存在‘創作機密’?會不會擔心被別人學走?”他的回答卻出人意料:“弘揚傳統文化不能保守,好的技藝應該讓更多人知道,讓更多人去傳承。”
這些年,李學武的牡丹瓷工作室始終敞開大門。菏澤有人來學習,他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藝;周口的老師帶團隊來學習製作荷花瓷,兩周後想拜他為師,他卻笑着説:“我們以‘兄弟’相稱就好,我更希望你們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在他看來,傳承不是複製,而是在借鑒基礎上的創新。“如果大家都一味模仿,只會讓好技藝、好作品變得‘廉價’,這是不可取的。”
當然,開放不等於毫無保護。李學武的團隊每年都會申請大量知識産權,包括專利、外觀設計等,以此保護創新成果。“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只有讓創作者的權益得到保障,才能激勵更多人去創新。”

李學武和團隊成員們在創作中交流分享。李學武牡丹瓷博物館供圖
目前,他的團隊已經從最初的23人發展到近237人,成員以“90後”“00後”為主。為了讓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他們將牡丹瓷技藝標準化,明確釉水配方、顏料色系和色卡,讓新成員能更快上手。
“每次去車間,我都會和年輕人交流,問他們‘這朵花怎麼擺更協調’‘顏色調整後會不會更有層次感’。”李學武笑着説,“以前我個人主義比較重,覺得自己的想法就是對的,近幾年卻越來越願意聽大家的意見。年輕人有新的思路和審美,和他們交流,能給牡丹瓷帶來更多活力。”此外,他們還與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定向合作,派老師去授課,學生在學校學習兩到三年後,再進入團隊從事牡丹瓷相關工作,為技藝傳承儲備了大量新鮮血液。
走向世界:讓牡丹瓷成為文化交流的橋梁
當牡丹瓷多次作為國禮走出國門,李學武的目光也變得更加長遠。“要真正弘揚文化,必須主動‘走出去’,讓更多人了解牡丹文化和陶瓷文化。”這些年,他先後去德國、法國、丹麥、西班牙等國考察陶瓷産業,從最初的“取經”到後來發現牡丹瓷的獨特優勢,每一次出行都讓他對牡丹瓷的未來更有信心。
“國外的陶瓷産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比如他們的設計理念、市場運作模式等,但我們的牡丹瓷也有自己的優勢——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形態。”李學武説,在國際文化交流中,他們會嘗試用牡丹瓷技藝製作符合國外時尚審美的作品,“先讓他們接受産品,再慢慢讓他們認可背後的文化,最終達到文化影響的目的。”
面對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李學武的團隊還在不斷探索。他認為文化産業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如果不緊跟創新趨勢,就難以契合年輕人的審美和需求。”未來,他們計劃將牡丹瓷與更多現代元素結合,開發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産品,讓牡丹瓷不僅是藝術品,更是能走進尋常百姓家的生活用品。
從農村窯場邊的孩童到非遺傳承人,李學武用半生時光詮釋了“匠心”二字。他讓牡丹在瓷上綻放永恒之美,也讓中國傳統技藝在創新中煥發新生。“學無止境,技術沒有終點。”李學武説,“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牡丹瓷達到世界頂級水平,讓更多人通過牡丹瓷,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愛上中國的傳統文化。”
如今,窯火依舊,李學武和他的團隊仍在堅守。在他們手中,一片片瓷土正被賦予新的生命,一朵朵牡丹正在烈焰中綻放,訴説着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傳奇。(攝像:林治坤 劉岩峰 劉雅雯 林翼 後期:陳志強 劉岩峰)
記者手記:窯火不熄,文明永續
走出洛陽李學武牡丹瓷博物館,瓷牡丹胚胎泛着淡淡的米白色,已捏好的花瓣層層疊疊,在晨光裏透着溫潤的光;不遠處的操作間裏,隱約能聽到年輕工匠們討論的聲音,“這瓣花的弧度再調一點”“釉色好像還能再亮些”,語氣裏滿是專注與熱忱。
採訪中,李學武反復提到“堅守”與“創新”,可直到親眼看到一件件精美絕倫的作品在眼前栩栩如生的展陳,我才真正理解這兩個詞分量——是他懷揣堅韌執着的初心,帶領團隊面對千萬次失敗仍不肯放棄的篤定,更是如今“90後”“00後”接過瓷土時,眼裏閃着的與他當年一樣的光。
如今,窯火依舊在車間裏跳動,像一顆永不熄滅的文明火種。而李學武和那些年輕的傳承者們,正用雙手將這火種傳遞下去,讓唐白瓷的溫潤、牡丹的雍容,在更多人心中綻放,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光芒,照亮更遠的未來。這,或許就是 “文明中國”最生動的模樣——窯火不熄,文明永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