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針對街區治理中存在的條塊分割、資源分散、商戶參與度不高等問題,探索“街區黨委+商鋪聯盟”模式,通過組織共建、資源共享、難題共解、發展共促,有效激活街區治理的“神經末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治理共同體。
構建街區治理聯盟
西湖區留下街道的楊梅山路全長2.6公里,沿線分佈着咖啡館、餐飲店、綢莊、社區食堂等137家商鋪。為充分發揮組織凝聚力,留下街道以機制創新激活內生動力,以轄區楊梅山路為軸心,打破社區邊界,將沿線若干社區納入其中,成立“且留下·暇意楊梅山”街區黨委,設立街區治理委員會,下設商鋪聯盟、物業聯盟、新就業群體等街區治理聯盟,有效整合多方治理力量,積極調動街區單位、沿街商鋪、“小個專”等群體破圈融合其中。
街區黨委推動建立“黨員商鋪引領、示範商鋪帶動”模式,引導商戶自發成立“商鋪聯盟”,簽訂《商鋪公約》,設立商戶黨員示範崗、責任區。商鋪聯盟成員通過集體商議參與街區大小事,實現商戶間信息互通、抱團發展。同時,商鋪聯盟梳理商鋪資源和服務意願,建立公開便民服務清單,鼓勵商戶加入“愛心商鋪”,為周邊街坊鄰居、新就業群體提供優惠及暖心便民服務。
街區一家社區食堂加入“愛心商鋪”,在重點滿足老年人用餐需求的基礎上,致力於推動用餐服務“全齡友好、普惠優享”。食堂除了有美味的飯菜滿足社區居民外,還為行動不便老年人提供家門口送餐服務,為外賣員、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提供充電、喝水、休息等服務,通過“一飯一菜”的溫暖凝聚社區溫度。
在“愛心商鋪”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商戶參與其中。街區內一家美發店向老年人提供免費上門理髮服務;一家咖啡店承諾,每賣出一杯咖啡就向社區公益基金投入1元;黨員商戶主動亮身份、講誠信、作表率,確保經營活動誠信守諾。
設立“楊梅山街事薈”議事&&
為理順治理脈絡,街區設立“楊梅山街事薈”議事&&,將商戶負責人、駐區單位聯絡員、物業負責人等納入議事主體,並形成“聽需求—提議題—議事項—辦議案—評效果”的議事流程;街區按照“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決、急事共商”原則,常態化開展議事決策、聯席會商、矛盾調解,實現“街事街商、街事街管、街事街辦”。
街區成立服務隊,整合街道職能站所業務骨幹、沿線社區幹部、在職黨員、青年黨員、社會組織專業人士、居民骨幹等群體力量,常態化開展政策宣貫、技能培訓、法律服務、財稅諮詢等活動,增強“小個專”經營主體的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經營能力。
街區作為獨特的地理單元,承載着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留下街道通過對街區歷史文脈、民俗傳統的挖掘,凝練出具有街區特色的統一標識。在街頭巷尾設立了一批紅色閱讀角和議事小站,並打造“有意思留下書房”“紅六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景點。街區還結合自身發展定位與商業形態,提供適宜尺度、富有效能且充滿溫度的文化産品,在墻面上手繪街區導視地圖,同時設置匯集停車位、衞生間、社區食堂、網紅打卡點等信息的路牌。
組織街區“和集”活動
為推進商居共融,街區黨委組織了一次熱鬧的“和集”活動。整個活動為期3天,共設立48個展位。街區聯動浙江省農産品流通行業協會,通過借勢撬動商戶資源搭&,既為深山好貨打通銷路,又讓居民享受“嚴選優品”。在集市現場,各個攤位售賣的産品,受到居民的熱烈歡迎。街區集市廣受歡迎的背後,是基層治理激活消費幫扶、普惠民生的真實寫照。
下一步,杭州市西湖區留下街道將持續深化“街區黨委+商鋪聯盟”模式,努力打造一批有合力、有活力、有魅力的街區,推動更多街區實現“黨建強、發展強,治理好、服務好、環境好”的目標,為城市基層治理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金伊娜 王連壁 樓嘉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