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灑在清遠市清新區龍頸鎮金碧社區的步道上,十幾個菜攤悄然擺開,青菜瓜果水靈鮮嫩,每把蔬菜都係着標價的紙條,旁邊放着二維碼和塑料零錢瓶。這裡沒有攤主看守,沒有監控設備,交易全憑自覺。
居民劉臘英將剛從菜地採摘的蔬菜仔細捆好,放置在樓下的攤位上便轉身離去。“我把菜放在樓下,社區的人來買,都很自覺掃碼付款或者投零錢,擺在這裡很放心。”她微笑着説。五年來,這些無人菜攤始終保持“零逃單”的記錄,成為社區誠信文明的生動寫照。

2025年5月23日,清遠市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而這背後,正是由千千萬萬個平凡人的守信瞬間,一點一滴凝聚而成。
從街邊小店到田間地頭,從政務服務到金融信貸,“信用”正悄然改變人們的生活,也讓這座城市的文明腳步更加堅實。無人菜攤前,人人買菜後自覺付錢;“中國好人”韋素梅信守與房東的約定,堅持10元理髮不漲價……這些樸素的日子溫暖有力,且動人。
無人菜攤,社區裏的誠信鏡子
在龍頸鎮金碧社區,無人菜攤早已不是新鮮事。記者看到,居民樓間的步道上,每隔幾十米就能遇見一個攤位:空心菜、蕨菜、茄子、百香果……各種應季蔬果應有盡有,每樣都明碼標價。


作為這一模式的見證者,龍頸鎮金碧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高興書介紹,社區共有10余個這樣的攤位,分佈在各樓棟下。“起初,居民只是把自家吃不完的蔬菜擺出來售賣,沒想到這種形式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支持。”

五年間,無人菜攤從“偶然嘗試”變為“社區慣例”。高興書認為,這一模式不僅為老年人提供了“下樓就能買菜”的便利,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社區的文明底色。
“居民之間相互理解、包容,用信任代替監督,這是比蔬菜更珍貴的財富。”高興書感慨道。
清遠的誠信傳統不只存在於龍頸鎮。在20公里外的禾雲鎮魚壩市場,一個更悠久的誠信故事已經溫暖流傳了兩代人、跨越四十余載。
當年一位因急事暫時離開的菜農,歸來時發現“無人售賣”的蔬菜竟全部售出,錢款分文不缺。這個因意外而誕生的誠信傳統,如今成了當地最動人的名片。
甚至不少城裏人專程開車前來,只為體驗這一份難得的、純粹的“陌生信任”。四十年光陰荏苒,改變的是來來往往的面孔,不變的,是那份無需言説的信任和堅守。
攤主謝秀華笑着説:“我一般早上七點就來擺攤,這些都是自己種的農家菜,就為方便小區的阿姨們來買。”她頓了頓,語氣裏帶着自豪:“我們賣的不僅是菜,更是信任。每天看到菜被拿光、錢也一分不少,真的特別開心。”
誠信清遠,文明城市的軟支撐
清遠市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堅持以“誠”築“城”,各部門通力合作,擦亮文明底色,建設“誠信清遠”。
清遠廣泛深入開展誠信宣傳教育活動,深入城鄉社區、學校、企業等場所,通過舞&劇、書畫等多種形式,開展各類誠信宣傳教育活動,把誠信文化做到群眾身邊,推動誠信文化觸角不斷延伸,引導全社會將誠信價值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同時,結合“3·15消費者權益日”“質量月”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各類誠信主題實踐活動。
清遠還聚焦誠信個人、誠信單位、誠信群體,涌現出韋素梅、李水容等誠實守信好人,以誠信守護城市文明,帶動引領誠信清遠建設。
來自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的韋素梅,在廣州市越秀區五羊新城開理髮店二十多年了,遵守與房東“房租不漲,價格不變”的約定,始終保持“不分男女老少,理髮10元一次”的標準。清遠聚焦誠信個人、誠信單位、誠信群體,涌現出韋素梅、李水容等一批誠實守信好人,以誠信守護城市文明,帶動引領誠信清遠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