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上海的中心城區,靜安,這片紅色文化、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的富集之地,正通過多元創新,使文化、服務與生活場景無縫銜接,探索一條讓文明可感、可親、可參與的路徑。
近期,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隨上海市精神文明辦專題調研隊伍走進靜安,見證了這一探索已化為一幅幅生動圖景:從蘇州河畔溫情脈脈的“蝴蝶灣”實踐帶,到“巨富長”街區充滿活力的青年共創空間;從傳統節日的創新演繹,到城市角落的文明快閃,文明的種子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深植於城市的肌理之中。
據悉,目前,靜安區已形成“1+14+N”的陣地網絡格局——即1個區級中心、14個街鎮分中心、263個居民區實踐站,以及135個各具特色的文明實踐陣地,一張覆蓋全域、層次分明的文明實踐網絡正加速成形,讓主流價值以更貼近生活、更具溫度的方式,融入城市發展的脈絡。
蘇河之畔的“文明蝶變”,以陣地創新描繪生活之美
金秋十月,蘇州河畔秋意正濃。在上海中心城區靜安區的石門二路街道:一個南鄰南京西路繁華商圈,北枕蘇州河靜謐水岸的“一河兩岸”之地,一條名為“蝴蝶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帶,正沿着約700米的河岸線徐徐展開,將歷史、人文與都市煙火氣巧妙地串珠成鏈。
蘇州河畔的蝴蝶灣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被親切地稱為百姓鄰里之家的“2.0版本”,一樓是兒童友好空間、小哥暖心驛站以及“Vcoffee·健康正能量”空間;二樓是文明實踐沙龍空間、一平米之家·社會組織風采微空間、社區加油站·治理賦能角空間;三層是學習強國線下體驗空間、網絡安全宣傳角、社區會客廳·遇見最美的空間。
走出實踐站,幾步之遙便是上海首個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口袋公園——“小石榴”公園。不遠處,蝴蝶灣黨群服務陣地·鄰里樓“修舊如故”的外觀下,是“大有不同”的內在:現代化的圖書館、充滿活力的健身房、多功能教室,讓老建築在新時代煥發了新生。

蘇州河畔的蝴蝶灣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本文圖片均為靜安區文明辦提供
如果説精緻的物理空間是文明實踐的“骨架”,那麼豐富多彩的活動則是其流動的“血液”。在這裡,“直播間”里正分享着社區達人的生活妙招;“社區琴樂室”傳出悠揚樂聲;而在“AI暖銀發”活動營裏,長者們“活到老、學到老”。正是這些鮮活的場景,讓文明實踐帶“活”了起來,變成了一個持續生長的有機體。
未央學館作為蝴蝶灣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一部分,每逢佳節,漢服雅集、國樂悠揚、經典誦讀…… 居民們在此親手觸摸、親身體驗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學館更主動將自身融入城市級的文化活動之中。
靜安區江寧路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和石門二路街道“未央學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作為上海書展資源承接陣地,在今年上海書展期間做好線上線下宣傳,讓廣大市民在家門口感受書香氛圍,有效助推陣地拓展文化功能。
當市民從實踐站走出,在蝴蝶灣綠地的休憩座椅上坐下,看河水悠悠、人來人往,他們已經對“15分鐘文明實踐圈”有了最直觀的感受。文明的溫度,就蘊藏在這日常的便利與美好之中。
讓傳統節日“活”起來,文化自信在城市日常中生長
靜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不止於空間的精巧建設,更在於文化的深度激活。
為破解傳統節日“形式大於內容”的困境,靜安區通過深耕“我們的節日”文化品牌,並以“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過佳節”系列活動給出探索。其首創的“五個一”模式——一堂微課、一項禮俗、一支舞蹈、一種花藝、一款手作,以標準化、可複製的體驗,推動文明實踐陣地從物理“空間”向更有溫度的文化“場域”升級,最終讓文明變得可感、可親、可參與。
從詩意盎然的端午,到月光遍灑的中秋,這一模式貫穿全年。在端午節的“五福沐蘭”主題活動中,情境漢舞《蘭章九章》以“非遺”視角重塑楚辭美學;居民們則親手製作艾草薄荷膏、縫製五福香囊,讓艾草的清冽與草藥的芬芳在指尖縈繞,將民俗記憶融入日常生活。

2025靜安區“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過佳節•端午”活動
這一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在中秋節的“家國月圓”主題活動中得到進一步昇華。在中秋活動現場,新成立的“福民薪火”理論宣講團接受聘書,致力於用百姓語言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由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等單位組成的“南西紅”紅色文化傳播聯盟正式亮相,旨在整合區域資源,講好紅色故事。一場節慶活動,巧妙地將理論宣講、紅色文化傳承與傳統美德培育融為一體。
據悉,這些高品質文化活動的廣泛落地,得益於靜安區“靜美‘實’尚”行動創設的“線上點單+線下配送”全鏈條資源匹配模式。通過數字化小程序,各街鎮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點單”節日主題活動。無論是標準化的“五個一”綜合展演,還是更輕便的手工材料包與教學視頻,都能被精準配送至群眾家門口。截至目前,線下互動體驗已覆蓋450餘人次,而線上材料包的配送更是惠及超千人。
從“巡游快閃”到“街區共創”,以青春善治激發城市活力
順勢而為,靜安區搶抓節慶契機,借助“國際博物館日”“中國旅游日”雙節之勢,與上海自然博物館深化合作,特別引入上海天文館熱門項目“行走的天文館”VR體驗,讓市民在沉浸式探索中感受科學與文明之美,也讓博物館的流量轉化為“靜美萬家”文明巡游快閃活動的“留量”,讓文明實踐“熱”起來。

“靜美萬家”社區文明巡游活動
2024年,在上海市精神文明辦指導下,靜安區文明辦開展了70場“靜美萬家”社區文明巡游活動,反響良好。今年在此基礎上,引入“快閃”理念。活動走進商圈、公園、廣場,不斷擴大文明輻射圈,通過趣味化、互動化的場景設置,為“文旅商體展”融合發展注入精神文明的深厚內核。
2025年上半年,兩場“靜美萬家”文明巡游快閃活動持續升溫:累計開展4.5天,吸引市民9300餘人參與,收集文明寄語111條。“Hi靜安”&&兩篇預熱筆記獲點讚7000+,相關話題瀏覽量突破20萬;“上海靜安”微信公眾號推文閱讀量超2萬,靜安App直播熱力值達12萬,點讚數超4萬。

“靜美萬家”文明巡游快閃活動
作為主要傳播陣地,靜安融媒 “小紅書” 賬號 “Hi 靜安” 帶動線上熱度擴散,“上海靜安”“文明靜安” 等官方號形成合力,讓更多市民在互動中增強對精神文明建設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靜安區“巨富長”街區,由巨鹿路、富民路和長樂路交織而成,是社交媒體上人氣最高的上海時尚街區之一。而在這片時尚土壤上,一種更具溫度的“青春善治”模式正在生長。

“一起來巨聚”巨福長街區生活節年度主題活動
今年,在“巨富長”街區生活節上,來自“巨富長”街區不同領域的代表們分別以創意、服務、熱愛、資源、破圈、共治和凝聚為關鍵詞,積極投身“巨富長”街區治理,靜安區文明辦和靜安寺街道&&,將積極創設更多類似“巨富長”街區生活節的&&,吸引、凝聚和培育更多參與街區共治的實踐夥伴。
漫步街區,一個以“微光青年服務社”為核心的文明實踐陣地網絡形成鋪開。位於巨鹿路812號的“青年生活靈感便利店”,聯合動力街區黨群服務站、大勝藝覽等多個空間,共同推出“商圈同心緣”“治理新秀場”等主題活動,並形成“微光如JU”青年發展品牌,探索着“發展—治理—生活”三位一體的街區營造。
如今,這片街區已成功吸引30余名新興領域主理人與140余名青年志願者投身共創。通過跨界合作與資源整合,“巨富長”正從一個潮流地標,昇華為一個兼具創造力與凝聚力的城市青春樣本。
從蘇州河畔的實踐帶建設,到傳統節日的創新活化,再到 “巨富長” 街區的青春善治,靜安全域鋪開的文明實踐圖景已漸次成形,這些鮮活案例將繼續轉化為更具體系化、長效化的實踐路徑。
在走訪座談會上,澎湃新聞了解到,未來靜安區將通過 “場景—人才—基金—科技” 四重賦能,織密“主陣地+新空間” 的覆蓋網絡,打造項目資源 “微矩陣” 精準下沉;同時把文明實踐嵌入基層治理,依託區域化黨建&&,重點孵化精品項目,並在各街鎮培育示範點,推廣“獨居指數”等可複製經驗,從而釋放出更大的社會治理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