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言,聖賢施教,各因其材。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施教,一直是高質量教育的目標之一。然而,現實中,由於各種因素制約,傳統教育往往採用“統一教學”模式,成績優異的學生“吃不飽”、基礎薄弱的學生“跟不上”,個性化需求難以滿足。
如今,人工智能(AI)的出現,正推動教育從“大水漫灌”走向“精準滴灌”。目前,中國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依託AI技術,構建起覆蓋城鄉的資源共享網絡。它並非簡單地將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的優質課程“搬運”到偏遠地區,而是通過大數據細緻分析每個學生的學習記錄數據,為不同地域、不同基礎、不同興趣的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學習方案。
舉個例子,山區的學生若數學基礎薄弱,&&會基於其此前學情數據,優先推送基礎知識點講解;學生若在&&頻繁瀏覽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系統則會自動匹配推薦相關文化拓展課程。在浙江杭州,部分學校正在試驗“未來課堂”,學生佩戴簡易腦環後,可實時採集注意力波動、記憶力峰值等腦電數據,課後系統還會推送一對一虛擬輔導……這些數據化的手段,有助於擺脫傳統“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做到“千人千策”。
當然,要想真正做到個性化施教,不能全部依賴AI。如果説AI的個性化,僅在於對學生用戶一對一的精準反饋,AI數據庫本身仍是標準化的;那麼,教師“言傳身教”模式的個性化,則在於每個老師基於自身經驗形成的獨特個人魅力與鮮明教學風格,這是AI無法替代的。
同時,AI雖能在學生知識汲取過程中給予個性化反饋,但教育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共鳴、思維的 啟發與價值觀的塑造,這恰恰是AI難以複製的“溫度”。例如,在課堂上,教師能通過學生皺眉、低頭等微表情,敏銳捕捉到他們未説出口的困惑;學生因考試失利而沮喪時,教師的一句鼓勵、一次耐心的談心,就能幫助孩子重識信心……這些充滿人文關懷的互動,是冰冷的算法與數據無法實現的。
真正實現個性化教育,AI工具與傳統經驗都要充分利用。一方面,要積極應對AI大潮,用其強大的算法彌補傳統模式忽視學生差異性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不能過度依賴AI,用標準化的分數和答題正確率評價孩子成長。
讓AI始終帶着“溫度”,守護教育“以人為本”的價值內核。中國將人工智能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並非單純要求學生掌握編程技巧,而是通過真實場景激發思維能力。有的高校開設“AI+醫學”課程,學生借助算法優化病例診斷流程,同時學習如何平衡技術效率與醫患溝通的人文關懷。這讓學生在AI實踐中學會系統思考、創新突破,實現了讓技術服務於“育人”,而非讓教育遷就技術。
AI+教育,從“大水漫灌”走向“精準滴灌”,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全球教育變革的重要方向。但無論技術如何迭代升級,“育人”始終是教育的核心目標。未來,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要在充分發揮科技優勢的同時,守住育人為本、教師主導的底線,真正為每個學生的成長注入精準助力與溫暖關懷。
(作者焦立濤,為山東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