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創立數字社區
發動社會力量 參與社區共治
“大數據分析顯示,靈岩南路商業街的人流量位居上海街區前列,&&將繼續加大對該街區的引流和補貼力度。”不久前,上海市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匯明心街區發展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匯明心”)理事長劉璟收到了某支付&&發來的訊息。
“沒想到,一款手機小程序不僅給商業街區引來客流,更為社區共建找到了一批‘合夥人’。”劉璟説。
2023年,東明路街道孵化出街區發展型社會組織——匯明心,意在運用社會力量激活社區共治。曾經是互聯網公司員工的劉璟轉行從事社會工作後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吸引年輕人參與社區治理。
東明路街道是個典型的老齡化社區,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四成。社區內的年輕人,大多白天出門上班,晚上回家睡覺,和社區缺乏連接。在走訪摸排過程中,劉璟發現,有一類青年群體迫切需要社區的支持——創業者。他們需要創業前期的試錯空間,或者引流支持。
因此,匯明心研發了一款手機小程序,利用數字孿生等技術還原街區地圖,為街道居民及商戶提供學習、交流、工作的&&。居民點擊“商業服務”“街區活動”等欄目,就可獲知消費優惠、社群活動等信息;商家可在小程序上完成優惠券核銷;創業者點擊“東明社創”,創業、招聘補貼和法律服務等內容一目了然。
小程序還開通“數字徽章”功能,居民參加公益活動、為社區改造提建議等,都可獲得積分,並解鎖“社區達人”的數字身份,以自己的特長參與社區治理。兩年來,社區居民共提出1287份建議,涵蓋夜間經濟、老年友好設施、社區微更新、親子活動等多個主題。其中,128份進入街道議事會程序,32份落地實施。
“通過創立數字社區,提高居民特別是年輕人的歸屬感,讓他們走進社區、參與共治。”劉璟説。
東明路街道是伴隨浦西浦東動遷和開發而建設的純居住型社區,為增強居民的認同感,匯明心與上海紐約大學合作推出AR(增強現實)口述史系統,將社區歷史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敘事。居民可通過掃描物理空間中的老建築、街角,觸發AR疊加的歷史影像與音頻。例如,掃描一家老字號餐館的二維碼,即可觀看店主講述的三代人傳承故事。這一技術將“記憶”從個體經驗轉化為集體歷史,帶動青年群體重新認識社區。
從線上走到線下,社區治理“合夥人”隊伍不斷壯大。社區居民齊動手,將一處荒廢多年的雜物堆場改造成公共活動空間。匯明心為暑期來滬的商戶子女提供託管服務,商戶也主動加入社區公益活動。非遺文化講師王榮華在參加社區公益活動時,結識了娛樂科技公司的負責人,雙方共同製作可交互的AR皮影戲《武松打虎》,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展出。
依託匯明心,東明路街道開啟“美好地標”共享空間提升、“美好煥發”店舖形象提升、“益起開源”街區引流、“煙火創馨”街區繁榮、“好事就近”志願服務、“街友創變”共創計劃等“六大共生計劃”,在改善街區環境的同時,讓商戶和居民建立更加緊密的&&。
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孫哲&&,數字技術為社區搭建代際互動&&,讓大家共同參與社區治理,提升了社會治理的智慧化水平。
東明路街道以數字社區促進青年參與社區治理的實踐,入選《上海手冊:21世紀城市可持續發展指南·2025年度報告》。(秋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