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在城市裏生活的人多了,城市越來越新,生活也很便利。城市在更新的過程中,如何保留底蘊和個性?我們的城市,應該有怎樣的現代化?
——人民網網友
社交媒體上,常有人分享為什麼愛上一座城市,有的因為當地的一座古建、一條老巷,有的因為“巴適”的生活方式,還有的因為鍋氣滿滿的一餐一飯……恰恰是這些,構成了一座城市的獨特底蘊和獨有魅力。從一定意義上説,這相當於它的“身份證”。
中國式現代化涉及方方面面,自然也包括城市的現代化。“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不斷更新,是為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生活品質,同時也要留住底蘊和個性。
底蘊給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歷史文化遺存承載着城市的歷史底色。在北京,中軸線如一條貫穿古今的秩序脊梁,書寫着悠久壯美的歷史文脈;在江蘇蘇州,縱橫水巷與粉墻黛瓦織就江南風韻的“雙面繡”……文明傳承、文化延續,共同的歷史記憶讓城市有了精神家園,讓人們的鄉愁有了溫柔寄託。
底蘊讓城市更具魅力,讓人們近悅遠來。
城市是人們生活的空間,正如人的個性不同,每座城市也有自己的風格秉性。城市底蘊賦予當地人性格底色,也吸引更多“投脾氣”的人前來旅游定居、集聚賦能。以熱情好客打造“冰雪熱”的黑龍江“爾濱”,用匠心傳承守護“千年窯火”的江西景德鎮……延續城市底蘊,精進“獨門絕技”,這些魅力之城在人們唸唸不忘的鍾愛裏,奏響高質量發展的樂章。
底蘊既美美與共,又各有千秋,構成我們所生活的多彩中國。這些年,我們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已有9.4億人生活在城鎮。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如今正面臨兩個“轉向”: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如何在保留獨特底蘊的同時推進城市更新?有些好做法值得堅持——
巧用微改造,慎用“大手術”,下好“繡花”功夫。摒棄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通過局部修繕、功能置換,讓古城老街既保留風貌肌理,又煥發灼灼新意。河北正定對文物全面“摸家底”,通過實施文物本體保護工程、古城保護風貌恢復工程等,讓悠悠古城添了新風采。
讓歷史“活”起來,而不是“封”起來,融入現代生活。福建福州三坊七巷,水榭戲&上,身着錦繡戲服的閩劇旦角輕舒雲袖;街頭巷尾間,中國商印展覽館、沉浸式戲劇體驗社等紛紛入駐,滄桑古厝煥發新生機。歷史空間在當代情境中呼吸、生長,在年輕人奔赴、嚮往的腳步中,變身休閒新空間。
居民“點單”,政府“接單”,共建共享新家園。“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更新應當尊重居民意見,讓民意被傾聽、訴求有回應。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湖南長沙蒸菜街小區,曾憑藉地道的瀏陽蒸菜吸引八方食客。然而,多年累積的違建讓小區環境越來越差。後來,通過十幾場“零距離”談心,居民們提出的老舊小區停車混亂等難題得到解決。讓人民群眾更有參與感、獲得感,這樣的城市更新為民所需,也呼喚更加現代化的治理能力。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在城市更新的進程中,無論其形態如何日新月異,不變的是晨昏交替中的煙火味道、四季更迭間的獨特底蘊。日日夜夜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共同滋養與呵護這份親切,一起感受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美好。(記者 林琳 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