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支柱産業-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0/22 13:27:20
來源:經濟日報

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支柱産業

字體:

  文化旅游業一頭連着經濟發展,一頭連着民生福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和文化旅游業,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産業”。這些重要論述都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支柱産業,是一項兼顧繁榮發展與福祉提升的系統性工程。要聚焦高質量發展這個關鍵,尊重文旅融合的市場規律,統籌各方面力量,推動文化和旅游更好融入鄉村振興、城市發展,讓文旅産業在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多維度認識文化旅游業內涵

  文化旅游業作為綜合性産業,內涵豐富,牽動全局,既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産業,也是關乎百姓福祉的民生産業,更是提升生活品質的幸福産業。眼下,文旅産業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增長、促進文化繁榮、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從經濟産業維度看,文旅産業是拉動內需、優化結構的重要引擎。一方面,文旅産業鏈條長、覆蓋範圍廣,具有極強的産業延展性。蓬勃發展的文旅産業既能豐富群眾生活,又可廣泛串聯“吃、住、行、游、購、娛”各個環節,推動形成綜合消費鏈條,形成産業發展乘數效應,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徵。另一方面,文旅産業的融合帶動力突出。它不僅與交通、餐飲、住宿等傳統産業密切相關,還能與體育賽事、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形成互動。近年來,“文旅+體育”“文旅+科技”“文旅+演藝”等新模式不斷涌現,極大拓展了産業邊界。例如,“村超”“村BA”等賽事的火爆,不僅刷新了業餘足球和籃球的觀賽紀錄,還有效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文創産品的消費熱潮,將賽事流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量。

  從民生産業維度看,文旅産業是創造就業、富裕百姓的有效途徑。首先,這一産業就業容量大、就業層次豐富,能夠容納不同技能水平的勞動者。無論是高端酒店管理人員,還是地方景區講解員,無論是專業文創設計師,還是農家樂的經營者,文旅産業都可為其提供就業舞&。更重要的是,就業方式靈活,不僅有長期的崗位,也有臨時性的就業機會,有利於吸納各類勞動力。其次,文旅産業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尤為突出。我國幅員遼闊,許多鄉村、邊疆和民族地區,往往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獨特,但由於交通不便、産業基礎薄弱,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發展文旅産業,正是把這些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有效途徑。通過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旅品牌,能夠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從幸福産業維度看,文旅産業是滿足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載體。隨着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顯。高質量文旅産品帶給人們的,不僅是一次休閒娛樂活動,更是一次心靈的滋養、一次文化的提升。文旅産業能夠帶來多維度的幸福感,既有身心的愉悅,也有自我發展的機會,更有對家國情懷的感悟。例如,研學旅游讓青少年在實踐中增長知識、拓展視野,文化節慶活動讓居民在參與中增強歸屬感和自豪感,康養旅游則幫助老年群體實現身心健康與精神愉悅的統一。這些都高度契合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成為支柱産業具備堅實基礎

  在國民經濟體系中,並非所有産業都能成長為支柱産業。所謂支柱産業,通常指在經濟結構中佔據重要地位、對發展具有核心帶動作用的産業。它具備幾個顯著特徵:一是市場需求規模大且增長穩定,能夠長期支撐經濟發展;二是産業鏈條長、關聯度高,具有顯著的帶動和輻射效應;三是持續創新能力強,無論是技術還是組織模式,均能不斷迭代升級;四是對國民經濟貢獻突出,在促進就業、增加收入、推動産業優化、提升國際競爭力等方面作用顯著。放眼當下,我國文化旅游業以其龐大的市場潛力、廣泛的融合空間和獨特的文化價值,正日益展現出成長為支柱産業的現實基礎與巨大優勢。

  一是資源稟賦得天獨厚。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為我國文旅産業發展提供了全球獨有的資源基礎。自然遺産方面,黃山的“雄奇險秀幽”、桂林山水的靈動、三江源的珍稀生態……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皆以不可複製的風貌吸引世界;文化遺産中,故宮承載的禮制文明、敦煌莫高窟記錄的絲路文化交融、平遙古城留存的市井肌理,都是歷史的鮮活注腳。此外,56個民族的特色文化以及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産等,構成多元文化矩陣。這些資源兼具稀缺性與深厚底蘊,既是文旅産品開發的創意源泉,也是吸引游客、支撐産業長遠發展的底氣所在。

  二是市場需求前景廣闊。我國文旅産業擁有龐大的需求基礎。現在,我國不僅有全球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而且人均國內生産總值(GDP)持續攀升,已連續4年超1.2萬美元。研究顯示,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文化消費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旅游也將進入大眾化日常性普遍消費階段,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正為文旅消費築牢堅實基礎。隨着居民消費結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人們對高品質、個性化、體驗式精神文化産品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這也為萬億級文旅市場的崛起提供了肥沃土壤。

  三是發展方式綠色可持續。文旅産業主要依賴知識和創意驅動,依託的是環境和文化資源,能耗低、污染少,是典型的綠色經濟、低碳産業。發展文旅産業不僅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具有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競爭優勢。

  可以看到,近年來從國家戰略層面到地方實踐探索,我國高度重視文旅産業發展,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各地緊抓機遇、大膽探索,既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業態模式革新和消費場景創造,充分利用好豐富的文化遺産與自然資源,深耕文旅資源;又推動文旅産業與相關産業深度融合,催生了一批新模式、新業態,推動供給內容“多”起來;更通過優化環境,激發市場活力,推動消費“熱”起來。當前,文旅産業欣欣向榮、活力迸發的發展態勢有目共睹,其作為拉動內需、促進就業、繁榮市場、提振社會信心的關鍵新興力量,正在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能。

  把握産業發展方向和重點

  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産業,將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競爭力,必須堅持目標導向,聚焦關鍵領域,以創新破局、以融合拓界、以協同提質,推動産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第一,堅持創新驅動,以技術賦能提升産業能級。在數字經濟浪潮下,技術創新是打破文旅産業同質化瓶頸、重塑産品形態的核心動力。要大力推動科技賦能,充分運用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業態,發展智慧旅游,推動文旅産品從靜態觀賞、單一觀光向動態交互、沉浸式體驗升級。同時,積極培育智慧文旅新業態,依託數據挖掘和分析精準洞察消費需求,大力發展線上演播、數字藝術、沉浸式演藝等新場景,創新開發“文旅+電競”“文旅+元宇宙”等跨界融合産品,增強游客的參與感和趣味性。此外,要深化管理服務創新,加快建設覆蓋預約、預訂、導覽、客服、評價的全流程智慧文旅&&,推行“一碼通行”等,提升運營效率和游客滿意度,以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動産業向價值鏈高端躍升。

  第二,深化融合賦能,以多維聯動拓寬産業邊界。融合是文旅産業的重要特徵,也是釋放其強大帶動效應的關鍵路徑。在産業融合層面,要主動打破行業壁壘,促進文旅産業與農業、工業、體育、康養、教育等産業的滲透疊加,打造一批特色鮮明、體驗豐富的“文旅+”綜合體。在區域融合層面,要強化全局觀念,打破行政區劃限制,以線路統籌、品牌共建、市場共享為紐帶,推動旅游資源“串珠成鏈、連線成片”。例如,黃河流域九省區整合沿線生態、歷史、民俗資源,協同打造黃河文化旅游帶;長三角地區通過推行區域社保卡文旅一卡通等舉措,有效提升區域文旅一體化水平和整體競爭力。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融合,變單點資源為整體優勢,變同質競爭為協同發展,極大拓展文旅産業的發展空間和價值空間。

  第三,強化協同共進,以多方聯動優化産業生態。文旅産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和良性互動。政府層面,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科學編制産業發展規劃,完善土地、金融、人才等配套政策,尤其要對中小微文旅企業實施精準滴灌,如提供創業補貼、融資擔保、稅收減免等支持;同時,要健全市場監管和綜合執法體系,營造規範有序、放心舒心的消費環境。市場層面,要激發企業內生動力,鼓勵龍頭文旅企業通過品牌輸出、管理輸出、連鎖經營等方式,帶動産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提升整體專業化、標準化水平;引導企業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在項目開發和運營中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産,堅決杜絕過度開發和破壞性建設,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社會層面,則要積極搭建&&、暢通渠道,鼓勵當地居民、社區組織、行業協會、科研院校等更深入地參與到文旅發展中來。通過構建目標一致、權責清晰、利益共享的協同機制,凝聚起推動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作者魏 翔 宋玉茹 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糾錯】 【責任編輯: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