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該如何過好傳統節日-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0/22 09:04:54
來源:人民日報

今天,我們該如何過好傳統節日

字體:

  中秋已過,重陽不遠。這些年,關於傳統節日,“節日的味道是否變淡了”“年輕人不愛過節了嗎”等話題,總能引發人們的思考和討論。前不久,我們在“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發起徵稿,邀請讀者朋友談看法、説見解。本期大家談,我們選刊3篇來稿,聊聊對“如何過好傳統節日”這個問題的思考。

——編者

  珍視傳統這“三味”

  孫維鋒

  18歲之前,我一直生活在西北,如今定居嶺南已有數十載。兩地的節日習俗差異顯著,但都內蘊“三味”。

  文化味,這是歲月積澱的禮俗傳承。傳統節日從來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活態的文化。元宵吃湯圓、中秋賞月亮、重陽登高……節日活動,彰顯儀式感,也持續增進我們的文化認同。

  人情味,這是貫穿節日的不變紐帶。今年中秋節前,我所在的小區組織起“家宴”,大家帶着各自拿手好菜,圍坐院中,分享美食、聊聊家常。一個個傳統節日,既讓我們在思接千載中與古人對話,也為現代人提供情感交流的契機。

  故鄉味,這是植根心底的鄉愁記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詩句,之所以穿越千年依然動人,正是因為它觸動了每個人心中對故鄉的眷戀。一個傳統節日,就是一個文化坐標;無論身處何地,家鄉始終是心之所向的歸處。

  珍視傳統節日的“三味”,堅守文化根脈、守護人間溫情、傳承鄉土記憶,才能讓傳統節日持續煥發魅力。

  新舊交融味更濃

  車韓穎

  常聽身邊同齡人説“節日越過越沒味”,比如“春節只剩刷手機”“端午只記得吃粽子”。可細想,節日從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找到對的呈現方式,節日的味道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

  我記憶裏的“傳統味”,是奶奶端午時坐在陽&包粽子的場景。她總是一邊教我繞棉線,一邊説“包緊點才不漏米,就像把日子的福氣都裹住”。長大後,除了包粽子,過端午有了更多方式。一次,在端午前我去非遺工坊學做香囊,香囊袋是“國潮”風,香料裏也創新加了驅蚊的薄荷。做好香囊的時候,突然明白,“傳統味”從來不是簡單地復刻“老規矩”,而是那份對生活的熱愛與重視——就像奶奶包的粽子、驅蚊香囊,都藏着對“好好過日子”的期待。

  傳統節日不是“老古董”,它是有生命的。其生命體現在對傳統習俗的綿延賡續上,也彰顯於表現形式的推陳出新中。比如,年夜飯可以是家庭火鍋局,元宵燈會也可以變成燈光秀。只要守住文化與情感的內核,傳統節日的呈現方式完全可以是多樣的,也能在新舊交融裏,讓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找到各自的歸屬感。

  激發年輕人的參與感

  劉明花

  如何理解節日味道,我認為有兩個角度。一方面,應該看到,過節的方式確實在變。如今的年輕人,成長於物質更豐裕的時代,追求個體感受和獨特體驗。這背後,有社會變遷的影響,有生活習慣不同的原因。

  另一方面,過節方式的改變,並不意味着節日味道的消散。節日需要儀式感,但儀式本身有不同的呈現方式。節日之際,年輕人在主題街區身着漢服體驗“唐宮夜宴”,聽一場主題音樂會,在社交&&分享非遺手作,這何嘗不是濃厚節日氛圍的體現?過節從不是固定的程式,重要的是那份跨越時空的文化記憶和情感共鳴。

  有參與感,才會有節日味。讓年輕人愛過、過好傳統節日,關鍵在於增強他們的參與熱情。與其空論“應該怎麼過”,不如探索更多樣、更時尚的“過法”:城市的戶外燈光秀可與賞月活動並行,傳統廟會可與文創市集共生。當年輕人在充分參與中感悟到節日的文化內涵、傳統的獨特魅力,文化傳承的種子就會自然扎根。

【糾錯】 【責任編輯:姜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