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點事兒!老少爺們低頭不見抬頭見,因為這麼點地邊鬧僵,不叫人笑話咱心胸狹窄?”近日,在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李集鎮潘付劉村“小板凳”議事點,隨着村黨支部書記趙新華兩頭説和,一起鄰里土地糾紛得以妥善解決。自從該村推行“黨建+網格+小板凳”基層治理模式以來,就找到了解決村民矛盾糾紛的“金鑰匙”。
近年來,李集鎮黨委政府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着力提升黨建水平,通過網格化精細管理,結合農村坐小板凳議事習慣,探索實行了“黨建+網格+小板凳”基層治理模式。
黨建引領聚合力
李集鎮在基層社會綜合治理工作中,有效整合黨建資源,積極構築“鎮黨委—村黨支部—網格小組”三級組織體系,引導吸納200余名黨員志願者和120多名鄉賢名人充實到網格,在村內事務、矛盾糾紛調解等基層治理一線,主動亮身份、擔責任、勇作為、作表率,逐漸建立黨組織統一領導、兩代表一委員分包參與、村支部有效銜接、網格員和志願者一線服務的基層治理機制,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陳東村兩戶村民發生承包地糾紛,鎮政協委員馬香雲得知後,聯合村調解員及時介入,先進行單獨溝通、實地勘查,然後把兩家叫到小板凳議事點進行調解。經過一系列析理説法,雙方達成協定,矛盾得到徹底化解。
數據賦能提質效
李集鎮以網格化精細服務管理為切入點,優化基層治理模式,達到提質增效目的。鎮政府牽頭,編制網格化管理平面圖,整合公安、自然資源、農村農業等部門的治理資源,搭建起數字化智慧&&,為基層治理提供數據支撐。通過智慧&&,實現了由“網格吹哨、部門報到”向“未訴先辦、主動治理”升級,全鎮問題主動發現率大幅提升,群眾訴求響應時長壓縮到了平均1.5小時以內,實現了問題發現早、接收快、處理及時的效果。該鎮還健全完善了基層治理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巡查發現—分級處置—跟蹤問效”矛盾糾紛化解閉環機制,簡單問題當天解決,複雜問題3天答覆,重大事項5天反饋。近年來,該鎮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8.6%,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
潘付劉村兩村民因債務問題産生糾紛,鄉賢田濤主動介入,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耐心細緻地做當事人的思想工作,最終雙方簽訂和解協議,實現了“小事不出村”。
“小板凳”議事化糾紛
全鎮22個行政村都設有“小板凳”議事點。網格員平時面對面向群眾宣傳惠民政策,拉家常了解各種安全隱患、矛盾糾紛等。簡單糾紛由網格員當場協調化解;複雜問題上傳數字化智慧&&,村黨支部書記及時召集有關調解人員和矛盾雙方當事人到“小板凳”議事點商議化解。
後李村一村民搭建光伏板時探出西房山70厘米,西房山外是另一家的承包地,這家以光伏板不安全、佔了他的承包地為由阻止,兩家鬧得很不愉快。後經“小板凳”調解,調整了光伏板建設方案,與西房山對齊,向後探出30厘米。調解員又因勢利導,繼續做工作,使兩家盡釋前嫌,握手言和。
鄉村振興上&階
李集鎮通過“黨建+網格+小板凳”治理模式化解了一個個糾紛。矛盾化解了,鄰里和諧了,投資環境更好了,吸引了大批鄉賢返鄉投資。村裏入股企業,群眾就近上班,集體經濟和群眾收入實現雙增長。如潘付劉村,利用集體經濟收入建設文體活動場所4個、增設路燈30盞、澆築水泥路面7500多平方米、綠化游園1200多平方米;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260餘人進廠工作,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