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被直播賣貨坑?記住這些知識點-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0/16 09:05:29
來源:人民日報

不想被直播賣貨坑?記住這些知識點

字體:

  近年來,直播購物越來越火。直播間內,商品琳瑯滿目,推銷充滿激情,在主播的“叫賣”聲中,不少觀眾紛紛下單。然而,熱鬧的背後,隱藏着不少陷阱,消費者稍不留意,就會遭受損失。直播購物有哪些套路?要如何避坑?

  低價抽獎藏貓膩——“全網最低價”“折扣力度最大”……直播間裏,有的主播打着“限時低價”的噱頭,讓消費者着急下單。待拿到商品,消費者就會發現東西雖然價格低,但往往以次充好。有的商家推出抽獎活動,買商品或者交門檻費換取抽獎資格,甚至有主播以“打賞越多中獎概率越大”的噱頭來誘導消費者,到頭來卻沒有人中獎或者中獎者是商家自己人。北京市市場監管綜合執法總隊四級高級主辦劉江提醒,消費者參與抽獎活動前,要主動向商家核實有獎銷售信息,包括獎項種類、兌獎條件、獎金金額等細節,仔細閱讀活動規則,留意是否存在模糊條款或不合理限制等情況,避免陷入消費陷阱。

  製造焦慮耍花招——“3,2,1。上鏈結,庫存最後10件!”隨着主播一聲令下,庫存數字迅速減少,這可能是商家利用程序控制數據製造假象。有觀眾發現,“已售罄”的商品,過幾分鐘又上線了。有的主播玩起套路説:“看到大家的熱情,經過協調,又緊急額外補單。”不少人被主播製造的焦慮影響,衝動下單,事後發現並不需要。一名資深的網購買家建議:遇到製造焦慮和“不斷補貨”的情況,不妨先退出直播間,冷靜幾分鐘再做決定。

  彈幕互動設陷阱——在直播間,突然出現大量實時彈幕“撿到寶,已拍5套”“手慢無,終於搶到”等誘導式互動,不少是提前安排好的“職業彈幕人”。他們批量發布事先寫好的彈幕評論,虛構産品功效、用戶評價,製造虛假流量。一家公司在網絡直播間售賣一款果凍産品時,從“職業彈幕人”處購買了相關不法服務,彈幕中充斥着“7天暴瘦10斤”等大量類似的誇張表述,並不斷刷屏稱該産品具有減肥功效,導致不少消費者上當受騙。北京市市場監管部門對此進行查辦,並對該公司開出10萬元罰單。北京市市場監管綜合執法總隊四級主辦陸楠建議,消費者在直播間下單前,要多留意彈幕、評論的重復率,發現相同或相似文案頻繁出現時,需要提高警惕。

  規避監管鑽漏洞——“加好友享受優惠、進群免費學技能……”在網絡&&上,存在一些引導轉場,騙取消費者到私域直播進行交易。這種脫離&&監管的交易沒有售後保障,很可能被騙。北京市市場監管綜合執法總隊一級主辦袁明介紹,私域直播將信息傳播限制在可控範圍內,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容易避開監管。直播結束時鏈結即失效,無回看記錄,消費者事後難以取證、難以維權。袁明建議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注意保存直播錄屏、商品鏈結、支付憑證、客服聊天記錄等,要求開具正規票據,警惕通過拉群進私域直播間、點擊臨時鏈結等非正規渠道進行交易。

  偽造人設博同情——在一些直播間,主播假裝農民或工廠經營者賣慘哭訴,下播後衣服一換,甩手走人。此外,還存在情感綁架的營銷手段。比如,不少老年人在直播間容易受情感誘導而打賞,聽到主播們虛情假意的關心,就覺得找到了知音。有的主播還會編造悲慘身世,引起同情,隨後誘導老年人打賞、購物。

  總之,在直播間購物,圖方便、便宜的同時,消費者也要保持理性消費心態。下單前再問問自己,是否需要、是否划算、是否能退?充分了解正規直播&&規定的商品退換貨政策。在購買商品時,保留好直播錄屏片段、相關票據等憑證。一旦發現自身權益受損,就憑藉有效證據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記者 潘俊強)

【糾錯】 【責任編輯:梁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