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劉軍 王爽)“不到園中,怎知春色如許?”明萬曆二十八年,中國最偉大的戲劇家湯顯祖,在家鄉江西撫州“玉茗堂”開始了“臨川四夢”系列之一《牡丹亭》的創作。
2025年國慶節前夕,記者以“尋夢人”的身份來訪撫州。這場始於玉茗堂的瑰麗夢境,如今與遍佈城鄉的書院弦歌、鱗次櫛比的明清古建交織共鳴,生發出滿城生機盎然的全新“春色”。
綺夢撫州:玉茗堂前又芳菲
撫州戲曲博物館。新華網記者劉軍 攝
湯顯祖筆下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至今仍在撫州的肌理中流淌。記者來到湯顯祖故里文昌裏歷史文化街區,玉茗堂遺址經修復後,已成為國際戲劇交流的活態舞&。今年暑期,來自英國斯特拉福德莎士比亞故鄉的青年學生與撫州戲曲學員在此同&演繹《牡丹亭》與《仲夏夜之夢》選段,東西方戲劇的對話,讓湯翁筆下的“夢”跨越時空,熠熠生輝。
撫州的非遺體系也在不斷豐富。以東鄉區為例,當地已成功申報省級非遺項目4個、市級3個、縣級30余個,涵蓋羅漢燈、車馬燈、絲瓜絡技藝等門類。作為“中國書法之鄉”,東鄉現有各級書協會員350餘人,近年來舉辦“王安石獎”全國書法展、“翰墨東鄉”全國書法作品展等多項國家級展覽,持續擦亮書法文化名片。同時,燈彩文化在民間蓬勃發展,虎圩、黎圩等鄉鎮保留車馬燈、蚌殼燈等特色燈彩,風格多樣,韻味悠長。
撫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社科聯主席李鋒介紹,今年9月當地召開“國家級戲曲文化(撫州)生態保護實驗區”創建工作推進會,以全域視野推動戲曲生態修復,將才子文化、非遺資源整合為可持續的文化血脈。通過連續多年的湯顯祖戲劇節暨國際戲劇交流月、實景園林演出《尋夢牡丹亭》等活動,撫州讓古典文學從書齋走向街頭,從歷史照進現實。如今,文昌裏街區與樂安流坑村、金溪竹橋村等歷史遺存,已聯動打造為4A級旅游景區集群,2024年僅竹橋村便接待游客51.43萬人次,帶動農戶增收超300萬元。
書院撫州:古韻新聲誦弦歌
撫州的文脈,深植於一座座曆盡滄桑的書院中。金溪縣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古村落博物館”,現存明清古建築11633棟、傳統村落128個。其中,竹橋村以109棟明清建築和“金溪書”雕版印刷遺産為核心,通過“拯救老屋行動”煥發新生。
撫州金溪雕版技藝。新華網記者王爽 攝
黎川縣也以黎川試院與孔廟為依託,打造出集學宮、試院、孔廟於一體的文化傳承高地。黎川試院始建於清嘉慶四年,是江西省唯一具備此特色的古建築群,雖歷經損毀,於2019年完成重建,恢復“至公堂”“明倫堂”等核心建築,並設立科舉文化展區,系統呈現科舉制度沿革與地方科舉名人。試院還創新打造VR科技體驗館,增強互動體驗,2025年上半年累計接待游客及研學團體達3萬人次。相鄰的孔廟經2017年重修,保留紅墻灰瓦傳統風格,大成殿內陳列孔子及四配塑像、禮器、樂器等,懸挂九塊清代禦匾,與五十二根省級保護石柱共同見證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蘊。黎川依託試院、孔廟常態化開展“拜師禮”“開筆禮”等傳統禮儀活動,並將其納入全縣研學路線,推動傳統文化進校園、進生活。
撫州市明清古民居。新華網記者劉軍 攝
金溪縣委書記熊璐&&,近兩年來,金溪通過43支專業修繕隊伍、279名傳統工匠對千余棟瀕危古建實施搶救性修復,並創新推出“古村落金融貸”,以古建築經營權抵押貸款突破資金瓶頸。來自深圳市的一家公司和當地政府合資成立了運營機構,在修繕古村落的基礎上,打造了廢舊礦山修復的“地心補丁”生態景觀,保護和文旅相融合確保了歷史文化遺産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撫州市明清古民居。新華網記者劉軍 攝
在陸坊鄉旸灣村,青田書院的重生尤為典型。這座始建於元代的書院,如今打造出版本館、非遺工坊、射箭場等10余處文化空間,年均舉辦“青田讀書會”“心學之旅”等活動百餘場。書院與十余所高校共建實踐基地,並開創“輪值山長”制度,吸引青少年參與鄉村文化共建。金溪縣通過“文明實踐+書院文化”融合,讓青田書院成為非遺傳承、鄉風文明建設的&&,僅2024年國風夏令營便吸引來自南京、武漢等地的青少年深度體驗。
文化撫州:遺産生輝潤今時
以文化為介質,撫州將歷史遺産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源泉。在樂安縣流坑村、金溪縣竹橋村,當地採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村民參與”模式,對古建實施“修舊如故”的精細化修繕。村民余凱青返鄉開辦農家樂,年收入超10萬元。這種“資源變資産、農民變股東”的機制,讓保護與民生共贏。
撫州市明清古民居。新華網記者劉軍 攝
東鄉區同樣注重傳統村落保護與文旅融合,全區擁有6個國家傳統村落、3個省級傳統村落和237棟掛牌保護傳統建築。當地通過引入社會資金和專業團隊,探索“政府託管+專業修繕”模式,推動浯溪古村等歷史建築煥發新生。同時,東鄉將農村文化活動與旅游産業結合,在鄧家花果山景區設立民俗文化體驗園,在黎圩鎮開展古村落游覽與水果採摘,實現文化傳承與鄉村旅游互促共進。
數字化手段也為文化遺産插上翅膀。金溪縣建立“古村落電子戶籍”,為每棟古建築建立數字化檔案;江西省政協調研組近期深入撫州,強調需進一步通過數智技術“讓靜態資源轉化為有溫度的精神符號”。同時,撫州創新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通過古建築確權登記、經營權抵押等方式,破解保護資金難題,並依託文物基金、財政配套、産權自籌等多元投入,推進“拯救老屋行動”。
撫州市明清古民居。新華網記者劉軍 攝
2025年上半年,金溪縣游客接待量達334.57萬人次,文化及相關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持續提升。從王安石紀念館的文物修復項目,到廣昌驛前古鎮的紅色資源活化,撫州以文化為引擎,推動全域旅游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驚夢”數百年,湯顯祖筆下對“春色”的咏嘆,已成為今日撫州文化自信與産業興旺的生動注腳。從玉茗堂的戲曲傳承,到青田書院的人文之光,再到古村落的活態保護,撫州證明:文明的生命力在於融入時代脈搏。這滿城春色,今時更勝往昔,正待世界駐足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