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江西|印象宜春:熱騰騰的活力火辣辣的城-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0/13 09:19:06
來源:新華網

文明中國·江西|印象宜春:熱騰騰的活力火辣辣的城

字體:

  新華網北京10月13日電(記者劉軍 路弘)“故里仙才若相問,一春攀得兩重枝。”公元845年,江西宜春籍進士易重高中大唐狀元後,以這樣的詩句誇讚家鄉的人傑地靈。

  今年5月,宜春市獲評“全國文明城市”稱號,這塊反映城市綜合實力的金字招牌,也成為宜春持續深入推進城市文明建設的強勁動力。

  宜春市的“曬秋”。新華網記者劉軍 攝

  金秋九月,記者來到宜春的大街小巷,品咂當地舌尖上的獨特辣香,沉浸式感受這座火辣辣的古城燃起的熱騰騰的活力——從老舊小區改造到背街小巷整治,從移風易俗實踐到平安城市建設,宜春以可感可及的惠民舉措,讓群眾在豐收的季節採擷城市文明建設的纍纍碩果。

  宜春宜學,詩書之鄉的傳承

  “江右書院甲天下”,江西的書院文化底蘊深厚、綿延至今。記者慕名來到宜春市萬載縣鵝峰鄉,這裡有一座藏書300余萬冊、年服務超10萬人次的文宇閣書院,既延續着千年文脈,又講述着宜春詩書之鄉的新篇章。“中國好人”、書院創始人袁宇本是一名書商,卻道出了宜春人對文化的珍視:“我不想做一個單純買書賣書的書商,也堅信讀書成才的道理,所以我希望拿出好書回報家鄉”。

  宜春市非遺文化展演。新華網記者劉軍 攝

  在豐城市榮塘鎮,龍光書院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比江西境內著名的鵝湖書院早了101年。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曾在此講學月余,四方來學者多時達300餘人。

  文化的傳承不僅在於保存歷史,更在於活化利用。萬載縣深入挖掘17個古祠堂姓氏家風故事,編印《萬載家風故事》,創作家風童謠與文藝作品,讓家風文化進學校、進景區、進生活場景。

  如今,宜春擁有1個全國文明城市(宜春市)、2個全國文明縣城(豐城市、宜豐縣)、39個全國文明村鎮、32個全國文明單位、2戶全國文明家庭和8所全國文明校園。這一系列榮譽,充分彰顯了宜春作為詩書之鄉的歷史文化底蘊與傳承。

  宜春宜愛,好人之光的匯聚

  在袁州區,一場以愛為名的志願服務行動正悄然改變着城市風貌。該區傾情打造“志願者之城”,目前已有20.2萬名註冊志願者。

  “宜春好人”、袁州區希望之家志願者協會會長易冬平2011年加入該協會以來,累計策劃、參與活動3852次,服務時間27632小時。

  記者了解到,袁州區從百姓關注的民生實事入手,建立志願服務時間儲蓄、回饋和激勵機制。“一分抵一元,這是我剛兌換的洗衣液和垃圾桶。”鳳凰街道鳳凰社區居民易蘭萍在“積分兌換超市”進行積分兌換後説。

  與此同時,隨着移風易俗工作的走深走實,“彩禮淡了,幸福濃了”也逐漸成為宜春的文明新風尚。豐城市梅林鎮的新郎饒思強騎共享電單車接親的故事在當地傳為美談:“兩家離得近,環保又省錢,這才是我們想要的簡約大氣”。

  更令人感動的是,宜豐縣從新就業群體中聘請10人擔任“社情民意觀察員”,組建“先鋒騎手志願服務隊”,充分發揮該群體走街串巷、熟悉路況等優勢,協調解決各類事件。

  宜春市文明辦負責人&&,以袁州區為例,20.2萬名註冊志願者構成的城市溫暖網絡,讓崇德向善成為宜春最動人的風景。他們匯聚成的愛的洪流,也是宜春城市文明最生動的體現。

  宜春宜居,古城之韻的新篇

  萬載縣有28余座多姓氏的古祠堂聚集於此,還有明清、民國時期老店舖60余間。這座有着近1800年建縣歷史的城市,通過保護性開發,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2024年,萬載古城人流量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成為游客探尋紅色記憶、感受非遺魅力的熱門打卡地。

  宜春市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新華網記者劉軍 攝

  9月27日晚,2025年全國“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文化活動江西省主場活動也選擇在這裡舉行,各地游客匯聚於此,共赴一場非遺與焰火交織的中秋文化盛宴。

  月是故鄉明,從南昌專程趕回家鄉參加活動的古城居民范友良告訴記者:“原來一間祠堂裏住着好多戶人家,裏面衞生條件不好,雜物到處堆,濕衣服隨便挂,擠擠挨挨的,比較雜亂。”他非常認同修復古城,恢復其原有社會功能,保留其歷史文化脈絡。

  

宜春市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新華網記者劉軍 攝

  現在,古城大膽融入現代生活元素。當地以文化推動旅游,以旅游提升人氣,以人氣帶動商業,以商業繁榮經濟。

  宜居不僅體現在文化保護上,更反映在老舊小區的改造建設中,這也是宜春宜居建設的又一亮點。2021年到2024年,袁州區累計投入約11.5億元實施民生提質工程:692個老舊小區煥新顏,126條背街小巷展新貌,2800個新增車位紓解“停車難”。宜陽新區也完成了30個老舊小區、21棟自建房、30條背街小巷升級。

  宜春市“大碗茶”文化。新華網記者劉軍 攝

  入夜,暖色的燈光讓古城裏的一磚一瓦散發着歷史的氣息,記者來到百年老店“從泉清齋”大碗茶館。這裡,萬載縣“大碗茶”理論宣講志願服務隊正在進行一場“又見映山紅”的主題宣講會。

  萬載縣“大碗茶”理論宣講志願服務隊成立於2019年,以黨的創新理論宣傳宣講為使命,巧妙融合本地傳承百年的“喝大碗茶看花燈戲”傳統習俗,以“理論+文藝”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古城茶館、中小學校、農村屋場、企業工廠等場所開展常態化、分眾化、互動化的宣傳宣講,日用而不覺地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宜春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沉浸式宣講。新華網記者劉軍 攝

  千年詩書韻,今朝文明花。如今的宜春,傳統與現代交融、書香與愛心匯聚,既承載了歷史的厚度,又傳遞着文明的溫度。這座曾經以“辣”著稱的城市,如今正以新時代文明為新的密碼,開啟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糾錯】 【責任編輯:鐘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