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秋風拂過桂樹,灑落細碎的金黃,一輪圓月悄然攀上夜幕,便知中秋已至。
月亮,是中秋永恒的主角,它不僅是高懸天際的星體,更是深植於華夏文明的情感符號。
為什麼説,當我們談及月亮時,就是在談一萬種美的可能?
今天,一起來解鎖藏在DNA裏的月亮審美!
觀月:以藝術觸摸初代天文浪漫之光
月亮審美起初是先民對天地和諧的原始追求。月牙紋彩陶罐反映了史前先民對於四季變化、天文地理的關注,這些美麗又神秘的紋飾,就是先民對“月光”的早期記錄。
假如月牙紋彩陶罐會説話,它也許會告訴我們6000年前的日日夜夜。透過它仿佛能窺見仰韶先民披荊斬棘、開山啟林,迎來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而現代的瞻仰者,正在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不斷延展人們“觸摸”文明的時空。
拜月:以神話演繹觀察自然的想象
月亮審美衍生出神話的浪漫想象。據傳説,中秋節的起源與唐明皇賞月有關,他游月宮得聞仙樂,後衍生出中秋賞月的習俗:古人不滿足於將月亮視為冰冷天體,而是通過神話故事賦予其人文溫度,讓月亮成為“仙境的入口”。
直至今天,我們依然把對月亮的好奇轉化為浪漫的精神寄託,延續着以神話飾自然的審美特質。
賞月:以雅致承載花好月圓的祈願
月亮審美蘊含對人間溫情的珍視。清代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瓷杯,其中桂花杯是中秋團圓圓滿情懷的經典載體。杯身繪有盛開的桂花,旁題詩句“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將桂花與月亮緊密綁定,象徵二者成為中秋文化的共生符號。
從自然欣賞到珍視溫情,賞月承載的不僅是古人對花好月圓的審美追求,更暗含對家人團聚、生活圓滿的祈願。
咏月:以望月寄託家國天下的鄉愁
月亮審美裏是對家鄉的眷戀。鞏義杜甫故里作為詩聖的誕生地,將中秋月亮情懷與家國天下的大義深度綁定。每當中秋,杜甫故里會舉辦各式活動,月亮在此不再是單純的思鄉符號,而是連接個人鄉愁與家國關懷的紐帶。
中秋賞月時,人們透過杜甫故里的月亮,看到的是對故鄉的眷戀,更是對家國安寧的期盼。
頌月:以玉兔象徵對生命活力的敬畏
月亮審美讚頌着對生命力的敬畏。嵩山少室闕(東漢時期)上的“月兔搗藥”圖像,是古人借月亮讚頌生命活力的直觀體現。兔子強大的生育能力與搗藥的動作結合,成為古人期盼健康、祈求人口增長的心理投射。
此圖像是送來平安健康的吉祥象徵,恰説明月亮在此成為生命祈願的載體,讓中秋情懷從自然審美延伸到對生命活力的敬畏與讚頌。
思月:以安放對生命永恒的思考
月亮審美安放着對生命永恒的思考。中秋視角下,洛陽漢墓壁畫中的月亮,跳出了日常賞月的範疇,它讓古人意識到,月亮的永恒運轉超越了個體生命的短暫,因此在中秋時節祈福未來時,月亮成為連接生死、寄託永恒的精神符號。
壁畫折射出古人對月亮超越時空的敬畏,讓中秋月亮情懷從人間團圓擴展到對生命永恒的思考。
這輪月亮承載的不僅是光明,更是穿越千年的文化血脈。當我們仰望同一輪明月時,便已與古今共享着這份永恒的中秋情意。(朱麗文 董蕾/文 張谷臻/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