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河南 | 黃河明珠閃耀文明之光——三門峽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綜述-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9/30 11:18:43
來源:三門峽日報

文明中國·河南 | 黃河明珠閃耀文明之光——三門峽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綜述

字體:

  澠池縣老黨員馬懷智扎根韶山二十載,墾荒造林1000畝捐國家,入選“中國好人榜”;第三屆全國文明家庭獲得者孫梅麗24年撫養資助18名孤殘兒童及貧困學生,捐款捐物25萬元,志願服務1.5萬小時,獻血109次4.3萬毫升救215人,宣講600余場服務15萬人;三門峽評選首屆“十大好人”,事跡宣講2000余場,覆蓋3.5萬餘人……

  近年來,河南省三門峽市統籌推進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為現代化三門峽建設注入澎湃精神動能。

 文脈活化:讓仰韶之光可觸可感

  三門峽黃土之下,埋藏着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近年來,三門峽市以考古遺址保護、文化遺産活化、非遺傳承創新為抓手,讓沉睡千年的文明遺産在當代煥發新生。

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作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發祥地,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守護文明根脈中發揮着核心作用。2024年全新開放的“考古體驗中心”成為連接古今的橋梁:12歲的小學生張浩用毛刷輕輕清理“模擬探方”中的陶片,“原來我們腳下的土地藏着這麼多秘密!”這種沉浸式體驗項目,讓公眾得以親手觸摸文明源頭,將“考古神聖感”轉化為“文化親近感”。

  如果説仰韶村是文明源頭的“考古聖地”,那麼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則是解碼文明傳播的“學術殿堂”。其核心展覽“花開中國——廟底溝與中華早期文明的發生歷程”,以200余件(組)文物構建起完整的文明傳播圖譜,展覽榮膺第十九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2023年接待觀眾突破30萬人次,成為名副其實的“行走的文明課堂”。

  而陜州地坑院則以“活態傳承”守護着獨特的民俗記憶。這種距今六千餘年的“地下四合院”營造技藝,與陜州鑼鼓書共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25年暑期推出的《陜州綺夢·上官賦》光影劇,演繹出古陜州的千年滄桑。觀眾李穎激動地説:“當燈光亮起,一秒穿越到了先民生活!”演出讓非遺傳承既有“歷史厚度”,更有“時代熱度”。

  城市生長:讓變化看得見幸福摸得着

  城市環境在文明城市創建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近年來,三門峽市在城市更新改造時,更注重讓老百姓住得舒服,通過老舊小區改造、農貿市場提升、背街小巷優化等舉措,持續提升城市整體形象。早上七點,湖濱區康樂小區的居民王德順推着坐在輪椅上的老伴到社區廣場。這裡以前是一片坑坑洼洼的空地,現在健身器材樣樣齊全,花草樹木也種得很整齊。王德順笑着説:“以前出門總怕摔着,現在小區跟公園似的!”這事兒正是三門峽搞文明創建的一個實實在在的例子。

市民在三門峽文博城展廳觀看攝影展

  從解決老百姓的麻煩事到做成讓人高興的事,文明創建讓城市越來越有人情味。2025年春節,外地游客李娟開車去陜州地坑院景區,路上問:“師傅,前面能停車嗎?”導航顯示附近新添了3處停車場。她説:“以前找車位得繞半個多小時,現在掃個碼就能停,還不要錢!”這是因為全市近年新增加1.8萬個方便停車位,方便群眾停車。

  湖濱區志遠農貿市場裏,攤主劉春燕的菜攤前,新不銹鋼貨架乾乾淨淨。她説:“以前這兒地上都是污水,蒼蠅到處飛,現在每天有人專門打掃,來買菜的人比以前多了三成!”近年,全市農貿市場都積極改造了:拆了私自搭的棚子,安了通風設備,水産區鋪上了防滑地膠。老百姓都説:“買菜跟逛超市似的,心裏舒坦!”

  城市不光表面看著乾淨漂亮,裏面也更有文化味兒了。上官路上300米長的文化墻成了新“網紅打卡地”;2024年第十五屆中國攝影藝術節上,黃河美景照片讓“天鵝城”這個名字被更多人知道;2025年中流砥柱博物館對外開放,78歲的老船工趙建國帶着孫子去參觀時説:“這才是咱三門峽的根啊!”

  實踐潤心:15分鐘文明圈直抵家門口

  三門峽市以“全域覆蓋、上下聯動、精準服務”為主線,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文明實踐體系,將惠民服務直抵群眾“家門口”,讓文明實踐既有“制度力度”更有“民生溫度”。

  義馬市公益課堂評選為河南省“基層治理中的文明密碼”12個典型做法之一

  在服務創新中提升治理效能,義馬市聚焦群眾帶娃難、陣地供需不匹配等問題,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通過群眾“點單”、中心“接單”模式,不斷豐富公益課堂實踐活動。今年7月,王立勇家冰箱突然罷工,通過APP點單“家電維修”,志願者兩小時就上門修好,“這種‘菜單式’服務真是量身定制!”義馬市公益課堂被省委宣傳部列為“基層治理中的文明密碼”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廣。

  在生命守護中彰顯文明底色,盧氏縣“愛心竹竿”防溺水項目書寫暖心答卷。該縣在河道危險地段布設印有求助電話的救生竹竿520根,3年來成功救起63名落水者。2024年升級的“智慧防溺水&&”,通過織密防護網:當系統識別到有人靠近危險水域,立即觸發高音喇叭警示,並同步推送信息給附近網格員,預警處置響應時間縮短至15分鐘,該項目獲評河南省2024年文明實踐示範性培育項目一等獎。

  榜樣引領:把“德者有得”做成制度

  作為全國第一家為道德模範發放補助金的城市,近年來三門峽累計為道德模範發放補助金(慰問金)160.76萬元,進一步在全社會樹立了德者有得、好人好報的價值導向,激勵更多群眾將榜樣的價值追求,轉化為無私的道德行為。在三門峽,道德模範與身邊好人如點點星火,以“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示範效應,凝聚起全社會向上向善的磅礡力量,勾勒出城市文明的精神天際線。

 2025年7月11日,三門峽靈寶市舉辦“德耀金城 孝傳萬家”德孝故事會集中展示活動。

  公益路上的“追光者”孫梅麗,用20年堅守詮釋“愛心無界”。作為三門峽愛心之家創始人,她帶領團隊從3人發展到1萬餘名志願者,構建起“助學、助老、助殘”三大服務體系,累計幫扶困難群眾超3萬人次。她發起“情暖大山”關愛山區留守兒童志願服務項目,多年來為3100多名兒童送去棉衣、手套和學習用品。10歲留守兒童小娟捧着新書包哽咽道:“孫媽媽每年都來看我們,穿上新棉衣,心裏暖和極了!”其家庭獲評全國文明家庭,團隊先後榮獲全國學雷鋒志願服務“四個100”最佳志願服務組織、全國巾幗志願服務十大優秀項目、“河南省優秀志願服務組織”稱號,成為城市最溫暖的“愛心符號”。

  企業文明的“領航者”宋振庭,以“黨建紅”引領“文明興”。作為河南振宇産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他創新“紅色車間+文明創建”模式,在車間設立“黨員示範崗”,將“誠實守信”寫入企業章程,推動企業獲評“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他勇挑重擔,承包了1000多畝蘋果基地,以産業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幫助解決農産品銷售難題,增加農民收入。公司先後幫扶27個村600余戶貧困戶和果農銷售扶貧産品800余噸,總價值1300多萬元。

  黃河岸邊的“守護者”黃委三門峽水文局,用志願服務書寫“文明答卷”。該局組建的“黃河衛士”志願服務隊,200余名隊員常年活躍在防汛一線、社區街頭:每年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清理河道垃圾30余噸;幫扶盧氏縣苗村建成文化廣場、水衝式公廁,培訓電商主播助農增收。村民王新民感慨:“水文局同志不僅幫我們修了廣場,還教我們用手機賣核桃,文明新風真的吹到了咱心窩裏!”

  從個人到團隊,從愛心幫扶到産業賦能,三門峽榜樣群體以凡人善舉詮釋文明內涵,讓“崇尚先進、學習先進”成為城市最鮮明的精神標識。

  鄉風躍動:一場“村BA”激活萬千氣象

  三門峽市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為突破口,將鄉風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在田間地頭播撒文明種子,讓鄉土文化煥發時代活力。

  2025年7月河南省第十六屆“萬村千鄉農民籃球賽”(村BA)靈寶賽區決賽在三門峽靈寶市焦村鎮舉行

  靈寶“村BA”用籃球架起文明橋梁,成為當地群眾體育的閃亮名片。這項從1993年卯屯村首屆“園林杯”籃球賽起步的民間賽事,30多年來從“村口對決”成長為“省級決賽”,今年7月的靈寶賽區決賽更是點燃全民熱情,16支鄉鎮代表隊歷經12天角逐,“焦村一隊”奪冠。隊長握着對手的手説:“輸贏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通過籃球聚到一起,以前見面就問‘吃了沒’,現在見面聊‘球打了沒’,鄰里關係比親兄弟還親!”

  賽場之外,焦村鎮探索出“體育+”融合路徑,讓籃球熱度轉化為發展動能,與籃球賽同步啟動的紅亭驛鄉村大集,“豆糝書記”李向東架起手機直播,靈寶蘋果醋等20余種農特産品單日銷售額突破300萬元,“離開牌場到球場,不貪酒杯奪獎盃”成為村民口中的新時尚,2024年焦村鎮民事糾紛同比下降40%。

  三門峽移風易俗實踐繪就鄉風文明新圖景。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靈寶祝家營村通過“紅白理事會”改革,婚喪宴席從20桌減至8桌,單場費用從3.5萬元降至1.5萬元,節省資金設“孝老基金”,12戶“文明家庭”成搶手榮譽。陜州呂家崖村“移風易俗大廳”推動彩禮從20萬降至3萬,村民李剛結婚彩禮僅1.8萬,大廳減省開支8萬餘元。澠池茹窯村楊峻峰“零彩禮”嫁三女,帶動彩禮降至5萬內,23對新人效仿。2024年,三門峽成立移風易俗專班,1.8萬黨員簽承諾書,2024年七夕節,由中宣部文明實踐局、中國文聯文藝志願服務中心等聯合主辦全國“我們的節日·七夕”主題文化活動在盧氏縣舉行,新風尚深入人心……從籃球賽場的吶喊到農家院裏的歡笑,三門峽以“小活動”推動“大變化”,讓文明鄉風如春風化雨,浸潤鄉村每個角落。

  立德樹人:打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三門峽模式”

  三門峽市聚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與思想道德建設,創新構建“全域覆蓋、專業支撐、家校社協同”的“三門峽模式”,在2025年5月全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場會上向全省推廣。

三門峽市心理健康指導服務中心青少年訓練營

  專業陣地築牢守護基石,作為全省首個建成的市級心理健康指導服務中心,創新“預防-干預-轉介”三級服務機制:面向全體學生開展“陽光成長”課程,年均進校園講座120場;針對高危群體建立“一生一檔”,通過定期篩查、跟蹤輔導化解危機。中心成立以來,累計服務師生及家長超8萬人次,心理危機干預成功率達90%。

  學校教育融入日常養成,第三屆全國文明校園三門峽市實驗小學“三自”教育成效顯著。家長王女士深有感觸:“以前孩子遇到挫折就哭鬧,現在會主動説‘我能行’,還會提醒我們垃圾分類、節約用電,感覺突然長大了!”該校作為第三屆全國文明校園,開發的“情緒管理”“抗挫力培養”等12門校本課程,成為全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範本。

  四級網絡織密服務體系,全市構建“市心理健康中心—縣(區)指導站—學校心理室—社區服務站”四級網絡,在28個社區設立心理健康服務站,組織“心靈護航”志願者開展“考前減壓”“親子溝通”等主題活動600余場。陜州區實驗中學的“心情晴雨表”墻成為校園風景線,正如省教育廳專家評價:“三門峽模式真正實現了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常態化、全覆蓋,為全省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

  從背街小巷的文明手繪墻,到鄉村賽場的加油吶喊;從博物館裏的彩陶紋樣,到孩子們的燦爛笑臉,文明已融入三門峽的血脈。如今的三門峽,正以文明為筆,在黃河岸邊續寫新時代的“仰韶華章”,讓文明之光如黃河奔流,生生不息。(文中內容有刪減)(記者 葛洋)

【糾錯】 【責任編輯:呂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