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四川丨從創建“文明城市”到建設“城市文明”——探訪四川新一屆全國文明城市的“升級密碼”-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9/29 15:18:51
來源:四川文明網

文明中國·四川丨從創建“文明城市”到建設“城市文明”——探訪四川新一屆全國文明城市的“升級密碼”

字體:

  一碗9元的暖心餐,盛滿的不僅是菜肴,更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溫度。

  9月15日清晨7點,資陽市雁江區蓮花街道向陽社區食堂的後廚的燈已經亮起。廚師李梵開始洗菜切肉,墻上“厲行節約、光盤行動”的標語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4小時後,82歲的張德普緩步走進食堂,接過兩葷一素一湯的套餐。“套餐12元,我滿了60歲,還補貼3元,9元錢就能吃上放心餐。”他笑着説。

  食堂門外,社區志願者廖梅正將打包好的餐盒搬上車,準備為行動不便的居民送餐上門。

  居民在資陽市雁江區蓮花街道向陽社區食堂就餐。漆世平 攝

  在向陽社區,由閒置糧站倉庫改造而成的“幸福社區綜合體”,由社區食堂、兒童成長中心、社區醫療服務站、零工市場等共同組成,已成為周邊5000多名居民的“溫暖港灣”。在這裡,老人可以吃飯看病,孩子可以學書法繪畫,失業人員能找活幹……向陽社區黨委書記駱娟説:“我們要讓幸福,從家門口開始。”

  向陽社區的“幸福社區綜合體”,是資陽市緊扣群眾需求精準服務群眾的一個縮影,也是四川省積極推動從創建“文明城市”向建設“城市文明”轉變的生動實踐。資陽、雅安、巴中、攀枝花等新晉全國文明城市,正以一系列有溫度、有智慧的創新實踐,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文明鄉風:破舊立新,激活鄉土內生力

  “德古勸我,你還有兒子,將來娶媳婦要50萬,負擔得起嗎?”雅安市石棉縣安順場鎮安順村村民聶貴均回憶,小女兒談婚論嫁時,原本50萬元的彩禮在“德古”(彝語,意為德高望重的人)勸説下降至8萬元。

  這個少數民族佔四分之一的村莊,高昂彩禮曾讓不少家庭不堪重負。安順村黨總支書記劉偉説,村裏發揮少數民族幹部和“德古”作用,建立漢、彝、藏三語調解機制,“用自己人勸自己人”,推動移風易俗。引導村民簽訂“彩禮不超過8萬元”承諾書,建立了“舉報獎勵、黑榜通報”監督機制,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的風氣悄然改變。

  資陽市雁江區保和鎮晏家壩村鄉村公園。晏家壩村委會供圖

  文明鄉風建設,文化是凝聚人心的黏合劑。

  在資陽市雁江區保和鎮晏家壩村鄉村公園,一座明清老宅改造而來的振聲川劇展示體驗館內,川劇“資陽河”流派傳承人的悠揚唱腔久久回蕩,為古村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晏家壩村11歲的陳憶柯常來這裡聽川劇、看變臉、體驗畫臉譜。“五彩斑斕的臉譜,特別好看!”陳憶稞開心地説。

  資陽市雁江區保和鎮晏家壩村非遺工坊裏,村民在學習東風剪紙。晏家壩村委會供圖

  走出振聲川劇展示體驗館,青石板巷弄間,非遺工坊裏,村民在親手製作東風剪紙,陶藝工坊內,返鄉青年肖洪平指導村民和游客拉坯塑形;三崇堂裏,一群孩子正圍着傳統農具輕聲討論……晏家壩村以文明村創建為統攬,深入挖掘本村崇信、崇禮、崇文的“三崇文化”,修復古建、引入非遺、打造鄉創空間,讓村民游客“看得見鄉愁,摸得着記憶”。

  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村民王紹琼為少先隊員講述紅軍故事。通江縣文明辦供圖

  470多公里外,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靜臥青山。

  王坪村將紅色資源承載的寶貴精神財富,轉化為推動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鄉風文明向上向善的深厚滋養。村裏組建“紅色宣講隊”,走進烈士陵園、農家院落、田間地頭講述紅軍故事,並創新開展“五星三美”(紅星黨員、紅星網格員、紅星勞動者、紅星保潔員、紅星志願者;最美鄉賢、最美婆婆、最美兒媳)評選,推動紅色精神融入村民生活日常。

  文明鄉風建設,既要塑形,更要鑄魂。四川通過“蜀鄉新風”行動,推動移風易俗,豐富農村文化生活,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蔚然成風。

  數智賦能:科技點睛,繪就文明新圖景

  在巴中市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巨大的電子屏幕上光點閃爍,實時反映着城市的“呼吸”與“脈搏”。這是該市打造的“CIM+運管服”雙&&,整合42萬條城市部件數據、95.8萬棟城鎮及農村房屋建築信息,匯聚16個部門超3800萬條業務數據,構成城市“智慧大腦”。

巴中市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巴中市文明辦供圖

  “過去共享單車亂停放,從發現到處理要1個多小時,現在不到15分鐘就能解決。”巴中市城市管理部門工作人員指着屏幕説,系統自動識別問題並派單處理,今年以來已高效解決各類城市運行問題超11萬個。

  數智賦能,讓城市治理從“人海戰術”邁向“精準出擊”。

  在雅安,AI智能信息採集車穿行街巷,通過超廣角攝像頭與智能算法自動識別無照游商、佔道經營等20余類城市管理問題,實時回傳系統。

  “採集車就像移動的‘眼睛’,大幅提升了問題發現效率。”雅安市城市管理信息服務中心主任宋清洋説。

  雅安的餐飲油煙治理也搭上了“智慧快車”。9月10日晚上8時30分,雨城區緣漢石板燒店舖後廚,餐飲油煙在線檢測儀器正實時監測數據。同一時間,雨城區綜合行政執法局青江大隊中隊長蘇思孟的手機上,“雅安智慧油煙在線監測系統”清晰顯示着該店舖油煙凈化器、抽風機的運行情況及排放數據。

  數智技術,也為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開闢了新路徑。四川各地運用數智技術重構文明表達,助力保護修復,讓文物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更好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游客參觀陳毅故居。漆世平 攝

  資陽樂至是陳毅元帥的故鄉。從樂至縣城往西北方向約14公里,便來到了陳毅故里景區,這裡的一物一景,均映照着這位開國元帥所經歷的崢嶸歲月。

  近年來,陳毅故里景區加快推進數字化保護利用項目,讓紅色文化煥發新活力。“我們創新製作微視頻、海報、H5等新媒體産品,增設‘聽革命文物講故事’‘雲觀展’‘雲游景區’等線上欄目,多渠道傳播紅色文化。”陳毅故里景區管委會宣教營銷部部長肖建國&&,景區正有序推進陳毅故居數字化保護利用、陳毅紀念館珍貴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以及網上紅色基地數字展館等項目,希望給游客帶來更豐富的體驗。

  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處,攀枝花市因三線建設而生。上世紀60年代,數十萬建設大軍響應“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奔赴這裡,靠着“三塊石頭架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的拼勁,建起了鋼城攀枝花,留下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三線精神。

  今年夏天,“攀枝花三線革命文物數據庫”建設項目的正式啟動,令無數攀枝花人為之振奮。該項目積極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機制,重點推動數字化展陳、建設“中國三線建設紅色基因庫”等,為三線文化建設注入數字化動力,更好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數智賦能,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級,保護傳承路徑的更新。四川正以數智技術為筆,繪就一幅治理精準、服務高效、文化生動的文明新圖景。

  服務創新:以人為本,民生細節見溫度

  傍晚時分,雅安市雨城區時代天街廣場,市民陳女士將車停在“購物停”限時停車位上。“以前來這裡,高峰期找車位都要半個多小時,現在有了‘購物停’車位,方便多了。”陳女士停車的位置,劃線處清晰標注“購物停限時停車位”,旁邊的LED標牌明確寫着“允許停放時間:工作日9:00— 次日6:00,節假日及周末全天”。

  針對群眾不同出行需求,雅安創新推出“容易停、購物停、就醫停、就餐停、接送停、錯時停”六大便民停車服務措施,已累計服務停車50余萬台次。

  更值得一提的是,雅安還以“過程管理”改進文明創建工作,推出城市管理“六站”服務——“早點站”保障早餐攤點規範經營、“飯點站”維護餐飲街區秩序、“夜間站”加強夜市安全巡查、“全時站”提供24小時應急服務、“周末站”聚焦商圈人流疏導、“假日站”強化景區周邊管理。

  “從重結果到重過程,從管秩序到優服務,城市管理更接地氣,市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幸福。”雅安市城市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

  服務創新,源於對群眾需求的精準把握。四川各地正通過一系列務實舉措,將文明創建轉化為群眾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體驗,讓文明城市更有溫度。

  在攀枝花市,被樹根擠破的人行道修平了,新補建的人行道口緣石坡道讓輪椅暢通無阻,改造一新的農貿市場整潔有序。

  這些變化源於攀枝花市聚焦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城市運行管理、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等“六大專項治理”升級為市政設施、市容環境、文明交通等“六項公共服務優化行動”,推動創建重心由“集中整治”向“優化服務”轉變。

  “群眾行走不絆腳、輪椅不受阻、交通更便利、辦事更便捷、買菜更舒適、養寵更文明,創建要真正為民、惠民。”攀枝花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強調。

  創新,也讓閒置的資源重獲新生。

  巴中市巴州區玉堂街道蘇山村,“南山集·庭院”禪意小院成為網紅打卡點。房東張正平介紹,這座建於1984年的老宅曾因破舊閒置,今年被“90後”程沫以年租8000元租下,改造後變得精緻起來。

  巴中市創新推出的“五變”(線下變線上、資産變資金、民房變民宿、民房變廠房、民房變股份)模式,探索出多條閒置農房盤活路徑,現已盤活像“南山集·庭院”這樣的閒置農房1.75萬套,走出一條“資源增值、集體增收、村民致富”的城鄉共富新路。特別在資産變資金方面,“巴山農房增信貸”金融産品,單戶最高授信貸款金額達200萬元,可用於農房裝修、産業發展等,截至目前,已累計發放3.8億元,惠及1190戶農戶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

  從一碗9元的暖心餐,到一個限時停車位,從“雲覽”文物,到緣石坡道讓輪椅暢通無阻……巴山蜀水間,文明,不再只是墻上的標語、街頭的景觀,而是融入街巷煙火、百姓日常的底色與溫度。

  從創建“文明城市”到建設“城市文明”,四川用紮實的實踐表明:真正的城市文明,生於微末的細節,成於可感的溫暖,最終在人與城相濡以沫的共生中,枝繁葉茂。

  面對未來,四川腳步鏗鏘。“我們將按照‘瘦身、減負、少測、低擾、降噪、提質’的工作要求,持續改進創新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實施數智賦能工程,構建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統籌推進工作機制,推動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實現新轉變新提升。”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記者 漆世平 羅園)

【糾錯】 【責任編輯:呂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