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畝稻田與文明鄉風迸發出獨特火花,非遺技藝與健康科普交織成溫暖圖景,場景化體驗和消費助農構築起新發展動力……滿眼皆是稻田美景,抬頭可見文明鄉風。
9月25日,“稻香話文明·實踐沐新風”鄉風文明市集在汝陽縣三屯鎮東保村稻田小鎮舉行,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深入推動鄉風文明建設,豐富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展現出汝陽豐收的盛景、文明的光景、和美的圖景。
此次活動由汝陽縣委宣傳部、汝陽縣文明辦、汝陽縣三屯鎮人民政府聯合主辦,通過“榜樣引領+文化匯演+實踐互動”的多元模式,成功搭建了一個傳播文明理念、展示發展成果、服務基層群眾的有效&&,使鄉風文明建設更加貼近生活、深入人心,為助推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的文化動能。
美麗鄉村,文明鄉風
作為本次活動舉辦地,東保村榮獲“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近年來,該村依託峴山、馬蘭河的天然景觀優勢,實施油菜花和旱稻輪作,推進數字化鄉村運營,大力發展現代觀光農業,提出了“重塑一産、接二連三,農文旅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帶領群眾走上了共同致富路。
鄉村振興,不僅要有富裕富足的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是,不斷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把他們的精氣神提振起來,不斷激發農民群眾的內生動力。
近年來,在鄉風文明建設中,汝陽十分注重榜樣引領作用,在各村廣泛開展“鄉村光榮榜”推薦活動。堅持以先進帶後進、以點帶面,在全縣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現場,東保村為12名“好媳婦”“好婆婆”“好鄰居”“群眾組織好會長”及“移風易俗好榜樣”優秀代表進行表彰。他們用日常的善行義舉,生動詮釋了新時代鄉村的道德風尚,為廣大群眾樹立了可學可做的身邊榜樣。
此次市集活動還創新形式,特別設置了集展示、體驗、服務於一體的多元互動區域,設有非遺傳承、政務惠民、健康診療、文藝文創、特色農産品及科技科普六大展區。居民不僅可近距離感受傳統手工藝的匠心,諮詢惠民政策與健康知識,選購本地特色農産品,還能通過球幕影院等互動裝置體驗科技樂趣,實現了文明理念傳播與便民惠民服務的有效結合。
自2024年以來,汝陽結合傳統節日和重要節點,推出“文明市集”暨社區“鄰里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群眾帶來宣傳宣講、愛心服務、消費助農等綜合性服務活動,成為深受當地群眾歡迎的新亮點。
汝陽“文明市集”的出現,也為廣大群眾提供了一個可逛、可看、可玩、可學還有趣的&&,引領文明之風吹遍城鄉的每一個角落。
以文化人,成風化俗
銅鑼敲響,唱腔漸起,精彩不斷的南莊木偶戲,引來滿堂喝彩……在鄉風文明市集活動現場,以戲為引,用“老傳統”唱響了新時代文明的“新腔調”。
除此之外,村歌《樂享東保》唱出了村民對家園的熱愛與自豪;音畫表演《墨上稻田》將古箏雅韻與書法藝術巧妙融合,展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由汝陽縣文化館創排的小品《孝老愛親》則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
鄉風文明建設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汝陽堅持培育本土非遺文化,守護鄉土根脈,通過志願服務、“文藝輕騎兵”、文明市集等方式,不斷拓展地方特色文化傳播載體,以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持續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活動中,還邀請全國優秀志願者河南漂流哥趙佔勝分享公益事跡,傳遞了無私奉獻的志願精神;藍天救援隊現場開展的急救技能培訓,提升了村民的安全自救互救能力;內埠鎮池子頭村的移風易俗案例分享也為推進鄉村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鑒。
移風易俗,倡樹新風
十八盤鄉斜紋村通過修訂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開展“星級文明戶”評選等措施,引導群眾破除“講排場、比闊氣”的陋習。如今,“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已成為斜紋村村民的自覺選擇。省下的“面子工程”開支,轉化為新婚夫婦的創業基金、老人的養老保障、孩子的教育費用……這些實實在在的“裏子”幸福,讓新風尚更具生命力。
一個開在鄉村的大食堂,每天吃飯竟有上千人?今年3月以來,上店鎮政府整合東街村、西街村和辛莊村的閒置土地,通過“場地換服務”的方式引入社會資本和專業運營團隊共同建立鄉村大食堂。除了提供平價可口的三餐,惠民食堂還設有“鄉村宴會廳”,發揮“紅白理事會”功能,以“鄉村宴”引領鄉村“辦事”新風尚,在潛移默化中傳遞勤儉持家、文明節儉的價值觀,受到群眾點讚。
柏樹鎮漫流村則創新推出的“助老小灶”助餐服務,利用村集體經濟收入、慈善基金和村民自願捐助等方式,專為75歲以上老人提供免費午餐,給老人帶去關愛、歡樂和溫暖,樹立榜樣,在全村營造尊老敬老愛老的良好風尚。
推進移風易俗,倡樹時代新風,汝陽下的功夫還遠遠不止這些。各個鄉村通過建立村規民約,用全村的共識來規範村民行為,引導村民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不斷提升個人美德,讓文明新風滲透到龍鄉大地每個角落,在廣袤的鄉村蝶變出一幕幕和美幸福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