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河南 | 文脈貫古今 文明潤宛城——“文明中國”採訪團解碼南陽文明實踐圖景-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9/29 10:30:20
來源:新華網

文明中國·河南 | 文脈貫古今 文明潤宛城——“文明中國”採訪團解碼南陽文明實踐圖景

字體:

  新華網北京9月29日電 近日,“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團再次走進了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淅淅瀝瀝的秋雨仿佛向人們述説着這座千年古城沐浴後的新風貌。在南陽期間,採訪團足跡遍佈於臥龍區、鄧州市、淅川縣等地,從千年書院的青磚黛瓦到移民新村的白墻紅檐,從渠首大壩的碧波清流到社區書屋的暖光書香,在雨幕的映襯下,南陽這座全國文明城市的文化根脈愈發清晰,實踐擔當格外鮮明。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南陽以文脈傳承築牢文明根基、以生態守護擦亮文明底色、以基層治理書寫文明答卷,奏響了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動人交響,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明新答卷”。

  文脈傳承:千年底蘊奏響當代文明新聲

  南陽市臥龍區中興社區諸葛書屋(資料圖)

  南陽的文明基因,深植於千年積澱的文化土壤,在當代實踐中不斷煥發新生。採訪團首站走進鄧州市花洲書院,秋雨順着古樸的欞星門瓦檐滴落,泮池碧水倒映朱紅廊柱,為這座北宋書院增添了幾分詩意。慶曆六年,范仲淹在此揮毫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唱,讓花洲書院成為中華文脈的重要坐標。歷經近千年風雨,書院在累圮累修中保留了園林與建築的完美融合,南北風格在此交相輝映。“春風堂”內,復原的講學場景裏,木質桌椅仿佛 還留存着當年學子的體溫;“範文正公祠”中,《岳陽樓記》石刻經雨水浸潤,字字鏗鏘有力。“范公的憂樂精神,就像這書院的書香,從未因歲月流逝而消散。”講解員的話語,道出了文脈傳承的真諦。即便雨天,仍有研學團隊撐傘駐足,經典誦讀聲在書院內回蕩,千年文脈在朗朗書聲中與當代精神同頻共振。

 

  9月23日,鄧州市花洲書院在開展“家風講堂”活動。(南陽市文明辦供圖)

  不遠處的鄧州宋金商業街遺址,雨霧為考古遺存蒙上了一層“時光濾鏡”。2021年發掘的2700平方米遺址區內,宋金時期的磚構排水系統紋路清晰,商鋪地基的磚石上還留着當年的磨痕,出土的鄧窯青瓷碗釉色瑩潤,銅錢幣輪廓依稀可辨。遺址展館內,多媒體屏幕循環播放着復原的市井圖景:酒肆旗招獵獵,貨郎搖鈴而過,商戶與顧客含笑議價,生動再現了“商旅輻輳”的盛景。一塊刻有“公平交易”的殘碑靜靜陳列,講解員感慨:“從宋金時期的誠信匾額,到如今的文明商戶評選,商業文明的‘誠信’內核在這裡代代相傳,成為南陽文明建設的重要基因。”

  在南陽市中心城區,醫聖祠的銀杏樹葉被雨水沖刷得愈發鮮亮。這座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五年的祠廟,是“醫聖”張仲景的安息之地,青磚灰瓦間滿是歲月痕跡。如今,南陽正全力建設醫聖文化園,推動《傷寒雜病論》古方與現代制藥技術碰撞融合,“全球中醫聖地”的藍圖在雨霧中徐徐展開,讓傳統醫藥文化成為守護人民健康的“文明力量”。南陽市實驗中學立足清代宛南書院舊址,將“培育心懷家國之君子”的文脈融入日常教學,校園裏的“君子墻”經雨沖刷後,學生們的善行記錄愈發清晰,千年文脈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實踐中,成為滋養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精神養分。

  生態守護:渠首清流映照文明擔當

 

  9月23日,淅川縣鄒莊村移民文化廣場上,大喇叭正在播放《會長説事》。(南陽市文明辦供圖)

  “一渠清水北上,兩岸綠意盎然”,這是採訪團在淅川縣九重鎮見到的動人景象。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大壩如巨龍橫臥,作為向京津冀豫送水的“總閥門”,碧綠的渠水從這裡出發,蜿蜒千里。為守護這泓清水,南陽人用半個世紀的堅守書寫了一部生態文明的“守護史詩”:對380多家造紙、冶煉等污染企業實施關停並轉,否決大型建設項目40多個,縣財政收入一度下滑近40%。如今,淅川縣森林覆蓋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至61.7%,庫區綠色屏障初步形成,每一滴北上的清水,都凝結着南陽人“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更彰顯着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文明擔當。

  這份奉獻精神,在全國文明村鄒莊綻放出別樣光彩。走進鄒莊村,“江山論”廣場上,“涌泉”雕塑的水珠滴落有聲,與“吃水不忘掘井人”的石刻遙相呼應,訴説着移民群眾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的故事;村部文化活動中心內,文明實踐的故事、農家書屋的書香、文明積分墻的記錄相得益彰,將移民奉獻精神與生態發展理念深度交融,讓“守護清水”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也讓文明新風在村莊落地生根。

  官莊工區牛三門村的荷悅書苑,則為鄉村生態文明注入了文化靈魂。這座依託祖宅翻建的書苑,藏書10萬餘冊,從農業技術手冊到生態保護典籍一應俱全。每日清晨,志願者與村民圍坐誦讀經典,書苑外的田埂上,生態溝渠潺潺流淌。“書本教我們種好地,更教我們護好家。”村支書的話道出了核心——南陽的生態文明,不僅是“綠水青山”的外在呈現,更在於通過文化浸潤,讓生態保護理念深入民心,在點滴實踐中扎根生長。

  基層治理:民生煙火繪就文明新圖景

  南陽的文明底色,最鮮活地體現在基層治理的煙火氣裏,藏在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中。臥龍區光武街道中興社區,0.45平方公里的轄區內,承載着近萬居民的幸福生活。作為“河南省文明社區”,這裡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暖意融融:書法班的墨香與合唱隊的歌聲交織,勾勒出文化惠民的生動場景;老人帶着孩子在微地形綠化游園裏休憩,盡顯社區的宜居溫度。社區書屋更是居民的“文化糧倉”,5300余冊圖書採用“圖書館管理+書店模式+社區服務”機制,開館至今,人流量超23萬人次,借還圖書2萬餘冊,讓文化服務觸手可及,也讓文明在鄰里互動中傳遞。

  9月24日,南陽市人民公園藝術團舞蹈隊正在臥龍區中興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排練國慶節舞蹈。新華網記者 程丹 攝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關係國家未來和民族命運,南陽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作為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石。在南陽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內,40余名心理治療師與專職人員組成專業團隊,依託國家知名專家資源,為青少年提供心理諮詢、危機干預等服務。沙盤室裏,孩子通過玩具傾訴心聲;團體輔導室內,志願者引導青少年釋放壓力。中心還與校園、社區聯動建立心理預警機制,如同一張溫暖的“守護網”,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守護着他們的成長之路。

  在南陽市人民檢察院大廳內,“全國文明單位”的牌匾熠熠生輝。自2015年起,這裡連續四屆獲此殊榮,全市檢察系統更涌現出4家“全國文明單位”、3家河南省文明單位(標兵),實現省級以上文明單位全覆蓋。“文化育檢”理念融入每一個細節:檢察文化長廊裏,法治故事與文明標語相映成趣;辦案區內,溫情接待與規範執法並重。“文明不是挂在墻上的標語,是辦案時多問的一句關切,是釋法時耐心的一次講解。”檢察官的話,詮釋了法治南陽的文明內涵——讓公平正義與人文關懷同行,讓文明成為司法工作的內在追求。南陽在司法領域的文明實踐,彰顯了公平正義的“文明刻度”,擦亮了文明法治的城市底色,營造了崇德向善、遵紀守法的良好氛圍。

  從花洲書院的憂樂情懷到渠首大壩的清水長流,從鄒莊的移民新風到社區的志願暖光,南陽的文明故事,寫在歷史遺存的脈絡裏,刻在生態守護的堅守中,融在民生煙火的細節間。

  採訪團離去時,南陽的晚霞為醫聖祠的銀杏鍍上金邊,渠首的清水仍在向着北方奔涌。作為全國文明城市,南陽正以文脈傳承、生態守護、基層治理為抓手,不斷解鎖新時代“文明密碼”——“文明中國”的南陽答卷,正在這片土地上不斷書寫新的篇章。千年古城的文明之光,在新時代愈發璀璨。(“文明中國”採訪報道組:程丹 李梔子 黨建,通訊員孟得會)

【糾錯】 【責任編輯:呂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