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輕拂,月圓人團圓。9月25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組織的2025年“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團,走進河南洛陽。在重慶路街道二社區,社區居民團坐一起製作冰皮月餅,在一揉一捏中增進互動、傳遞關愛,繪就出一幅鄰里相親、文明和諧的溫暖畫卷。
在澗西區重三社區,退休教師蔡春芹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共享奶奶”,她手把手輔導的作業成了社區娃娃們的“選修課”;伊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裏,畢清風戲迷班排練的曲目,在非遺展演中贏得滿堂彩……
15個文明實踐中心中心,3173個站點,如石榴籽般串聯起洛陽的城鄉。這座古都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以陣地、宣講和服務為支點,正讓“共建共治共享”的理想,落地生根,拼湊出向陽而生的幸福圖景。
一刻鐘生活圈 服務觸手可及
走進澗西區長二社區,由廢舊倉庫改造而成的“網紅”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散發着青春氣息。這裡不僅開設了新華書店,打造了小型圖書館,還引入了本土咖啡品牌“西城十二咖”,成為群眾最愛去的場所之一。
“過去這裡是堆雜物的庫房,現在年均服務人次突破5萬。”長二社區黨委書記高瑞兵介紹,通過“空間換資源”模式,將商戶運營與居民自治結合,實踐站實現了水電和基本維修自給自足。
洛陽市通過“三級書記”主抓機制,建成15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9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317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193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形成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全覆蓋網絡。
“大門常開、居民常來、服務常在”不僅是承諾,更是現實。洛龍區將文明實踐標語融入唐風建築;偃師區打造172個文明實踐廣場,開展“偃藝夜八點”等特色活動;欒川縣的道德積分超市讓村民能用參與環境整治的積分兌換生活用品。
洛陽持續推進鄰里中心、養老中心、健身中心、衞生服務中心和市集等社區“4 1”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六大基本公共服務進基層。文明實踐陣地已不局限於物理空間,而是融入“家門口”的服務,成為群眾推門可見、觸手可及的幸福體驗。
創新宣講,理論飛入萬家
今年2月,偃師區緱氏鎮李莊村黨群服務中心大院,一場戲曲下鄉活動吸引400餘人觀看。偃師區委黨校青年教師楊道賓走上戲&,從説文解字裏的“忠”“孝”講起,深入剖析日常孝道對家庭的影響。這種“田埂上的宣講”把抽象理論變成易懂土語,把枯燥説教變成走心嘮嗑。
在瀍河區塔東社區,居委委員石磊洋創新“宣講 服務”模式:組織文藝隊將理論融進節目、將政策凝成曲藝;策劃“紅色電影進社區”活動;發起“愛心義剪”項目,3年累計服務困難群眾1200餘人次。
洛陽構建的“1 15 N”宣講矩陣充滿創新活力:專家教授、基層幹部、群眾能人“三軍合力”,形成分層次多樣化宣講體系;青年宣講員用脫口秀解讀新發展理念;駐村第一書記用民宿經濟案例詮釋鄉村振興;非遺傳承人邊做面塑邊講文化自信。
特別是“E起學理”網絡傳播行動推出的690條微視頻,讓理論宣講突破時空限制。當理論宣講遇上河洛大鼓、豫西梆子這些“最洛陽”的表達方式,抽象的理論變得可觸可感。
全民參與,共建美好家園
“過去社區搞活動要靠幹部求人參加,現在得用報名小程序‘搶名額’。”澗西區洛銅社區黨委書記岳媛的感慨,折射出“三自組織”培育工程帶來的深刻變革。目前,全市培育的4320個自治組織、7654個自樂組織、8100個志願組織如毛細血管般延伸至基層治理末梢。
群眾從“旁觀者”變“當家人”。在重二社區,“共享奶奶”項目讓退休教師接送雙職工家庭孩子,該項目去年受邀參與河北衛視跨年晚會錄製;洛龍區“龍瑞大叔”文明督導團,讓小區文明水平實現大幅提升。
創新服務融入生活場景。“洛小青”志願者手把手教老年群體使用智能手機;天元社區推出的“時間銀行”存儲志願服務時長,已有個人儲戶超3000人,催生出12支專業志願服務隊。
群眾智慧催生特色項目。在中泰花城社區,78歲居民李花竹創立的“心靈手巧縫補站”已完成衣物縫補超1000件;伊川縣人民檢察院的“萱草花”沉浸式普法項目,以“短視頻”“劇本殺”為載體開展創新普法。
截至目前,洛陽市穩定實施一年以上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達2300余個,不斷滿足群眾多元需求。
文明新風,浸潤日常生活
在伊川縣鳴皋鎮楊海山村的道德積分超市裏,村民楊團彬用參與環境整治積攢的120積分兌換了一桶食用油。這個積分體系將61種文明行為量化賦分,已有1200余名村民註冊賬號,周登錄使用率超50%。
以文化人,潤物無聲。偃師區甄莊村以“鄉愁”“好家風”為主題,在綿延近1公里的民居外墻上繪製墻畫,使外墻變成美觀又會“説話”的“宣傳員”;老城區貼廓巷紅色文化步行街開展“沉浸式黨課”,讓數萬名參觀者在革命文物前接受精神洗禮。
品牌活動綻放異彩。首屆城市文明生活季培育的162名文明推介官,開設“洛陽文明那些事”等板塊,以短視頻推介文明資源;“洛城有愛 暖心有我”為民服務品牌,通過2700余場活動惠及23.5萬名群眾。
志願服務溫暖人心。第41屆牡丹文化節期間,3.6萬餘人次參與文旅志願服務;春節期間“愛在洛城”免費接送游客行動,超500位私家車車主參與;洛陽市註冊志願者超120萬人,約每6人中就有1名註冊志願者,“有困難找紅馬甲”成為新俗語。
打造模式,彰顯洛陽特色
今年元宵節,洛陽市“社區鄰里日”暨新時代文明實踐集中活動日主會場活動在伊濱區中央公園舉行。民俗展演、非遺文創、美食攤位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千餘人到場。
“一月一主題”是洛陽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特色亮點。偃師區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孟津區開展“黃河岸邊是我家”主題活動,老城區通過“文明 文藝”創新形式傳播正能量……各地結合自身實際,走出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特色路”。
如今,行走在洛陽城中,文明實踐的印記清晰可辨:老城十字街的“誠信商戶”掛牌折射商業文明提升,地鐵站裏的“牡丹文化主題車廂”彰顯城市美學追求,社區廣場上的“家風家訓墻”記錄德善傳承。
持續四年的“社區鄰里日”暨新時代文明實踐集中活動日主題活動,累計舉辦3600余場活動,發動3.2萬名志願者服務96.9萬人次,讓“鋼筋森林”裏重現“遠親不如近鄰”的溫情。
當文明實踐的種子在河洛大地上生根發芽,古都洛陽正煥發出新時代的文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