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游客在黑龍江省伊春鐵力市工農鄉北星村的稻田小火車上游玩。新華網記者 鐘奕 攝
“34年前接手的時候,賬上沒有一分錢。”黑龍江省伊春鐵力市工農鄉北星村黨支部書記崔樹生對記者笑着説,“看見賬本那一刻,心裏一顆石頭落了地,最起碼沒‘拉饑荒’(沒有拖欠的債務)。”
除了賬本上的一窮二白,泥草房擠滿村落,道路狹窄到自行車都難以通行,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萬元,“窮棒子村”是當年甩不掉的標籤。
如今,小火車在稻田中穿行,紅色VR體驗,夜間整體亮化,很難將這個村的過去和現在&&起來。
“窮棒子村”有了精氣神
“2024年,村集體年收入突破11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在這變化數字背後,是一場從“賬上沒錢”到“村強民富”的艱難蛻變,崔樹生對記者細數了“翻身賬”背後的發展脈絡。
2025年8月25日,黑龍江省伊春鐵力市工農鄉北星村的休閒綠地。維度新聞記者 石啟立 攝
“1991年剛接手的時候,村裏非常困難。”崔樹生回憶道。道路被稻草和垃圾覆蓋,生活條件極為窘迫。改變,只能從最基礎的建設開始。
他的第一步棋是“抓班子、抓隊伍”,凝聚黨支部和黨員的力量。他帶領村裏的黨員制定了“一路二樹三秩序”的規劃:拓寬道路,全村綠化,維護安全穩定。
“那時的路太窄,我們前後擴了兩次。”但改變殊為不易。擴路涉及農戶園子,作物已長高,村民抵觸情緒很大。村裏召開村“兩委”班子和黨員會議,幹部帶頭讓出土地,再包戶做工作。經過反復溝通,道路最終得以拓寬6米多。
“過去出門就倒垃圾”,治理垃圾同樣不易。村裏用了兩年時間,通過黨員幹部持續的宣傳引導,才讓村民逐漸養成新習慣。
“以前村裏路不好走,晚上出門黑燈瞎火,現在路燈亮了,路也平了,衞生和環境也好了,我們自己住着也舒心。”村民李阿姨的感受,道出了環境變化帶來的獲得感。
多元産業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過去單靠種地,收入極不穩定。“種三年地,遇一次自然災害,三年就白幹。”怎麼提高鄉親們的收入,變化是關鍵。
轉機發生在2018年。黑龍江省一筆30萬元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成了北星村發展的“種子基金”。村裏用這筆錢買下兩處閒置民房,打造成樣板民宿。效果立竿見影——“第二年,就帶動了15戶村民跟着做民宿。”借助已經改造的鄉村環境,旅游産業之路由此萌芽。
2024年,民宿産業試點村建設項目落地,投資3964.69萬元,佔地面積7825.62平方米,不僅有標準化改造的客房,更有稻田火車、紅色VR體驗館等特色設施,讓文旅産業在北星村牢牢扎根。
2025年8月25日,游客在黑龍江省伊春鐵力市工農鄉北星村游玩。維度新聞記者 石啟立 攝
“游客越來越多,對我們環境、空氣評價都非常好。”崔樹生説,“以前村裏一間民房3-5萬元都賣不上,現在因為文旅産業興旺,出20萬都沒人會賣。”
“如今村民通過旅游産業人均又提高了七八千元,農戶通過接待、賣菜、賣果、採山貨都能增收。”崔樹生笑着説。“過去老百姓沒有這麼勤快,現在都不白忙活”。
隨着北星村的名聲越來越響,在外成功創業的村民開始“反哺”家鄉。當年穿補丁衣服出去打工的鄉親們,如今回鄉建合作社、發展藥材種植、解決糧食銷售,捐款為村裏修路。
“他們發展好了不忘家鄉。”崔樹生語氣中滿是欣慰。“這些投資不僅豐富了鄉村旅游內涵,還為村民和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冬季打工的機會。”
“村規民約”與文明的軟力量
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治理。面對越來越多的游客,北星村制定村規民約,明確行為規範,讓管理有章可循。村裏持續開展“十星級文明戶”評比活動,從“孝老愛親”到“鄰里和睦”、“誠信守信”,覆蓋生活方方面面。
“過去覺得評星無所謂,現在誰家星少,都會反思哪做得不好。”崔樹生介紹,評比觸動了村民的榮譽感,形成了向上向善的氛圍。村裏還設有“孝老巷”等,樹立典型,弘揚美德。
為改變農閒時打麻將、甚至賭博的陋習,村裏組織扭秧歌、唱歌、讀書等文藝活動,逐漸提升村民文化素質。如今,全村僅需一名衞生員維護日常保潔,家家戶戶自覺維護房前屋後環境,“早上起來看見樹葉,自己就掃了。”
2025年8月25日,黑龍江省伊春鐵力市工農鄉北星村“禮”文化宣傳欄。維度新聞記者 石啟立 攝
北星村的文明魅力,不僅藏在民宿與稻田裏,更展現在一場場熱鬧的節慶活動中。為打響民宿品牌,村裏探索“節慶引流+常態宣傳”的推廣模式,截至目前累計舉辦13次豐收嘉年華、冰雪音樂節等活動,吸引國內外游客8萬餘人次。
2025年除夕,北星村亮相央視《朝聞天下》新春特別節目“主播遇上冰雪”,鏡頭裏,村民與游客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冰雪民宿與林海雪景相映成趣,向全國展示了北星村的冰雪資源與文明風貌。
1360人、16800畝耕地,沒有固守傳統農耕的單一模式,而是借民宿産業為支點,串聯起生態保護、産業發展與鄉村治理,將“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文明村”等榮譽轉化為看得見、摸得着的文明實踐。
黨建引領,文旅賦能向未來
2025年8月25日,黑龍江省伊春鐵力市工農鄉北星村黨支部書記崔樹生接受採訪。維度新聞記者 石啟立 攝
回顧北星村巨變,崔樹生總結道:“第一是依靠黨的領導,感受黨的好政策;第二是村民覺悟提高,配合支持村裏工作。”
“現在村民非常滿意,但我們還要邊幹邊提高、邊完善。”崔樹生説。從“窮棒子村”,到産業興旺、環境優美、鄉風文明的新北星,這條振興之路,正越走越寬。
未來,北星村計劃繼續深化“禮”文化建設,打造“鄉村十禮”品牌,如為學生舉辦“開筆禮”等,將文化融入旅游發展。同時,發展冬季産業,如組織婦女進行手工編織、製作粘豆包等,打造特色品牌,讓農閒時節不閒置。
如今在北星村,向上向善的風尚在稻田與民宿間自然生長,這個曾經的“窮棒子村”已成為伊春文明建設中極具鄉土氣息的鮮活注腳。(文字采寫:新華網記者鐘奕 維度新聞記者賈博 黑龍江文明網潘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