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門診大廳投放10款智能終端,引來不少市民駐足體驗。
“這些舌面診設備,採用高精度視覺和深度學習算法,可以快速分析舌象、面象,評估體質與健康,為市民調整生活方式提供參考依據。”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龍崗)黨委書記黃國付説。
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深圳正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醫療健康領域,通過一系列智能化應用探索,全面提升醫療服務效能,為市民帶來更高效、更個性化的就醫體驗。
艾灸機器人借助3D視覺系統精準識別穴位,自動施灸並智能除灰;理療機器人運用大數據與3D視覺算法,開展砭石熱傳導、納米紅光等綜合理療;智能導診的交互終端虛擬人,依據醫療知識圖譜給患者推薦科室、匹配醫生……一系列場景應用和訓練,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鋪開。
這是深圳市龍崗區衞生健康局今年成立“AI+中醫”專班後的成果縮影。不止中醫領域,醫療人工智能應用在深圳百花齊放。
在寶安區,“寶醫數智”大模型&&項目已成功落地40多個應用場景,多家醫院應用AI+影像、AI+心電圖,AI影像輔助系統實現病灶“秒級”識別與定位,精度提升40%;動態心電圖AI診斷3秒即可捕獲心臟危急信號。
“這是一款具有‘重症思維’的‘AI隊友’,具有個體化查詢及診療建議、病歷撰寫和重症知識查詢三大核心智能應用,可全面提升診療效率與質量,讓醫護人員回歸更本質的醫療工作,重塑更高效與溫情的醫療環境。”深圳南山醫院黨委書記侯鐵英在一節場景體驗課上熱情推介。
2024年,深圳市委黨校開展人工智能實操培訓,學成歸來的侯鐵英立即在醫院部署臨床診斷智能化應用,並與騰訊、華為合作打造AI醫生,將醫療服務從病房拓展至社區,推動市民健康管理從“被動治療”到“主動預防”。
診療效率在提升,服務體驗也在改善。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推出的“貝大夫”AI智能體,成為患者的“看病搭子”,可以實時提供候診進度、取藥位置和檢查報告提醒,甚至支持粵語交互,為北上就醫的港人提供便利。
基層醫療機構同樣在加速推進智能化轉型。在深圳全市970家社區健康服務機構中,已有400余家引入智能診療輔助設備,形成“AI+醫療”深度融合的服務體系。
以深圳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東塘社康中心為例,該機構部署中醫AI輔助診斷系統,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時轉錄醫患對話並生成標準化電子病歷,同步實現多方言識別功能,使病歷規範率提升至99.28%。
在智慧配送領域,東塘社康中心構建“智慧中藥房—無人機運輸”閉環體系,採用定制化醫療無人機實現中藥湯劑精準投送,平均配送時間縮短至6至8分鐘,較傳統陸運效率提升75%。
根據《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計劃(2025—2026年)》,深圳正推動智能就醫、智能診療、智能健康管理等應用落地,加快打造人工智能醫院,構建“預防—診療—康復”全鏈條智能服務體系。
目前,深圳全市醫療衞生機構數量6693家,已有近450個人工智能産品在各級醫療衞生機構落地應用,涵蓋臨床醫療服務、醫院管理、公共衞生管理等多個領域。深圳市衞生健康委員會已集成16類63個場景,加速推進人工智能在醫療衞生全域全時全場景應用。(記者 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