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春市伊美區,一幅以文明為筆繪就的基層善治畫卷正徐徐展開。榮獲“第七屆全國文明單位”稱號的紅升街道正是這畫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用黨建引領聚合力、以多元共治強根基、讓文明實踐潤民心,將精神文明建設深度融入基層治理脈絡,紅升街道“以創建促治理、以治理彰文明”的創新實踐,為新時代基層治理提供了鮮活樣本,為文明中國貢獻了伊春力量。
黨建鑄魂,鋪就文明底色
將精神文明創建列為“一把手工程”,紅升街道構建起“黨工委統籌、科室聯動、社區落實、群眾參與”的聯動創建格局。街道黨員幹部帶頭參與“文明勸導”“環境整治”等志願服務,開展主題實踐活動156次,下沉網格解決群眾難題630余件,以身作則激發出全民創建熱情。
在思想鑄魂方面,街道打造“街道中心組+社區共享室+網格微課堂”三級學習矩陣,開展89場黨的創新理論宣講,打造12處“紅色讀書角”,舉辦“初心講堂”“紅色故事分享會”等活動,讓理論學習直抵人心。更創新形式推動“黨建+誠信”建設,建立商戶誠信紅黑榜,讓誠實守信成為街道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注腳。
開展“踐行習近平社會建設論述繪就‘治理有方,幸福有光’民生新畫卷”黨的創新理論宣講。
在機制保障方面,紅升街道建立“創建、治理、反饋、提升”閉環機制,發動居民成為“文明監督員”,參與環境衞生、文明行為監督,形成了全民共創氛圍。同時搭建“線上+線下”宣傳矩陣,利用公眾號、短視頻&&發布動態千余條,閱讀量超10萬次,讓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多元聚力,激活治理動能
為更好滿足街道群眾日益多元化、複雜化的需求,真正把群眾“盼的事”變成“幹的事”,紅升街道用精神文明創建培育多元主體參與基層治理的熱情與能力,構建出共建共享的文明生態網絡。
在這裡,33名專職網格員化身“文明先鋒”,憑“一日雙巡”機制高頻收集民情民意。2024年以來,累計處理樓道堆物、飛線充電等問題500余件,98%群眾滿意度印證了“小事不出網格”的實效。
專職網格員化身“文明先鋒”在轄區徵集民意。
街道設立的“暖蜂驛站2.0”為新業態從業者提供了休息充電、培訓技能的空間,貼心的服務讓快遞員、外賣員們願意成為“文明共建者”,在工作間隙巡查各類安全隱患,通過“隨手拍”積極反饋異常,用行動維護街道的和諧氛圍。
“老爸老媽防詐團”“黨派我來的”等志願服務品牌在街道蓬勃發展,此外專業團隊的參與大幅提升了為民服務的精度,法律專家、心理諮詢師等“多員”力量為困境兒童家庭提供了精準幫扶,不斷傳遞着文明的溫度。
銀齡力量也在街道煥發出強勁的治理活力。以退休老公安潘振安為核心的“銀齡工作室”,聯合退休教師、法官組建起調解隊伍,用“三步調解法”,化解矛盾百餘起,讓“有事兒找老潘”成為街道居民的口頭禪,更淬煉成基層治理的金字招牌。
場景再造,勾勒幸福圖景
紅升街道將精神文明元素深度融入特色場景建設。聚焦“一老一小一新”群體需求,設置“五色服務窗口”,以紅橙藍綠銀分類響應訴求,累計解決難題200余件。
在環境治理與文化惠民領域,街道積極開展“環境提質”行動,整治山體垃圾、違規菜地,使轄區綠化覆蓋率提升至38%;打造更具吸引力、影響力、凝聚力的“森林學坊”文明實踐品牌。問需於民,推出引領性強、煙火氣濃的“學習套餐”,開設心理輔導等職業發展類及舞蹈、繪畫等文化藝術類課程,以高質量文明實踐活動豐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森林學坊”文明實踐公益課堂開設舞蹈課程,服務轄區群眾。
同時,深入推進移風易俗,開展“移風易俗 綠色殯葬”宣傳活動,讓居民主動簽訂承諾書抵制高價彩禮、倡導綠色殯葬,形成了文明節儉新風尚。
從機制創新到服務升級,紅升街道以精神文明建設為紐帶,將基層治理的“難點”轉化為文明創建的“亮點”。過往街巷間關於文明的奔走與汗水已全然化為百姓心間的幸福注腳。未來,紅升街道將繼續執文明之筆,描畫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絢麗篇章。(採訪報道組: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