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力,舊稱“鐵驪”,有“驪城”之稱。這座位於小興安嶺南麓,剛剛榮膺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的小城,持續以“建好城市為人民”的初心,用科學規劃的經緯線編織發展藍圖,以精細管理的繡花針密縫民生圖景,讓文明之風吹拂每寸土地,在文明中國的畫卷中添上生動一筆。
鐵力市突出生態導向抓創建,建設“城在園林中”的生態城市。
清晨的呼蘭河畔,太極拳愛好者舒展身姿;傍晚的“潮汐”市場,收攤後不見一處垃圾;華燈初上的文化廣場,舞步翩躚的身影將夜色攪動得生機盎然。
鐵力市呼蘭河水利風景區。
鐵力市深諳“堵不如疏,疏不如引”的治理智慧,將辯證哲理轉化為破解城市頑疾的良方。
自行車燒烤小串是鐵力人童年記憶裏不可或缺的一角,這些流動商販的管理也是城市治理的一個難題,鐵力市沒有簡單地“一關了之”,而是在治理西一路馬路市場過程中專門規劃出自行車小串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使流動攤位蛻變為兼具規範秩序與城市情懷的網紅地標。
“從前追着攤位跑,想買小串還要靠碰運氣,現在攤子固定了,既規範又有情懷。”市民李女士的感慨,正是眾多鐵力人的心聲。
更系統的惠民實踐也在同步推進,科學設置攤位和大排檔,集中管理早市、夜市經營;在人口居住集中區附近合理設置11處“潮汐”便民市場,精準對接山野菜上市、冬儲菜時節等季節性需求。既保住了市井煙火氣,又以規範化管理破解了臟亂難題。
熱鬧的“潮汐”便民市場。
民意渠道的暢通讓廣大市民成為文明共建主角。
線下,470名網格員常態化走街入戶,尋訪群眾的“急難愁盼”;線上,“掌上鐵力APP”與抖音、快手等公眾&&則共同搭建起網上議事廳,廣納民智民情。這種互動催生出“民呼即應”的快速處置機制,當群眾反饋問題時,能確保即時響應、即時答覆,多部門協同解決,見行見效。人行道無障礙坡道、校園周邊減速帶、公園適老健身區……點滴細節的改變如春雨浸潤生活,也使市民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真正實現了“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
文明不僅需要秩序之美,更需人文之潤。
鐵力市舉辦“楷模催人奮進 追隨榜樣之光”暨“德禮滿鐵力”典型人物事跡宣講會。
“森林學坊”裏,46名專業教師在“八小時外”推出了舞蹈、聲樂、書法等14門文明實踐課程,已累計授課410節,吸納學員6000餘人次;“文明實踐號”載着圖書與技術開進社區、景區、學校、村鎮大集,用“群眾語言”“身邊案例”把文化知識和惠民技術送到群眾身邊;“愛撒驪城”開展志願活動近千場,為上萬群眾帶來暖心服務,讓溫暖與關懷滲透進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穿城而過的鐵甲河也見證着這座文明城市的點滴蛻變。這條曾因污水排放而成為城市的“傷疤”的大河,經生態治理與文化賦能已重獲新生。
鐵力市在清淤截污、修復河道生態的同時,沿河打造了疊水壩、竹簡景墻、狩獵塑像等景觀,生動再現了鐵力早期狩獵社會的生活場景。鐵甲河帶狀公園、濱河公園、兒童公園等9座公園,更是組成了“一帶九園十四景”,為鐵力市增添了一處感受城市文化的好去處。
乾淨整潔的鐵力市城市一角。
城市善治,是文明城市的重要標誌。這份考卷,鐵力以“全域繡花”作答。堅持全域整治、全面提升,科學編制城市空間規劃,有效處理建設與管理、發展與保護、城市與鄉村的關係,讓城市既有“面子”又有“裏子”。
近年來,鐵力市改造老舊小區及單體樓420棟,實施全域“雨污分流”工程49公里,改造供水供熱管網103公里。同時,加快推進城市能級提升。相繼實施站前廣場改造、城市北外環建設、“三館”綜合樓等重大工程,不斷拉伸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
生態建設同樣彰顯匠心,鐵力市將“綠”作為文明底色,緊盯城市綠化,全面實施國土綠化行動,城區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分別提升41.44%和45.82%,先後獲得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國務院河湖長制督查激勵縣等榮譽。
當文明新風持續浸潤鐵力,這座把“創城惠民”刻進骨血的城市用實踐證明,它書寫的不僅是“全國文明城市”的答卷,更是以人為本的城市治理現代化樣本。(採訪報道組: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