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旅游景區
8月29日,“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組走進黑龍江省東部邊陲的小鎮虎頭鎮,探尋其紅色文化資源,感受文明鄉鎮建設為小鎮帶來的種種新變化。
從“讓我幹”“帶我幹”到“我要幹”
“如果用一句話介紹虎頭鎮,可概括為‘紅、綠、金、銀、藍’。”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劉作威自豪地説,“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地和虎頭要塞所在地,我們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與旅游景點;‘綠’代表全域優良的生態環境;‘金’代表大農業與連片麥田;冬季的冬捕冬釣、年豬年魚年畫節,構成‘銀’色的冰雪經濟;最後‘藍’指的是大界江——烏蘇裏江。”
虎頭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劉作威
依託天時、地利、人和,虎頭鎮在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成效顯著。劉作威告訴記者,該鎮構建“1+10+4”文明矩陣(1個鎮實踐所、10個村實踐站、4類&&),選樹“十星級文明戶”22戶、“鄉風文明之星”19人,全域推行“紅黑榜”與“四會”組織,引導村民實現自我管理。
“我們經歷了從‘讓我幹’‘帶我幹’到‘我要幹’的轉變。”劉作威介紹,村鎮黨員幹部主動作為,帶頭整治人居環境、清掃庭院與街道,逐步改善鄉村面貌,潛移默化影響村民;同時通過積分制、道德銀行、紅黑榜等措施,推動村民實現思想轉變。
虎頭鎮虎頭村門前的歡迎拱門
“放手一搏”背後是政策托底
鄉村文明的變遷,更體現在村民日子的紅火上。虎頭鎮“虎頭香舍”——水雲間民宿的經營者田曉玲,便是文明鄉村建設的受益者與先行者,她的民宿正是當地“文明建設+品牌打造”的結合體。
水雲間民宿經營者田曉玲
“我在虎頭做了十幾年餐飲,村裏建議我打造民宿時,起初有些猶豫。”田曉玲説,“一是不少景點在鎮上,村居民宿有距離;二是前期投入大,心裏沒底。但看到村鎮的政策與資金扶持,我決定放手一搏。”
想法落地不易,民宿改造過程中難題不斷。“民宿前身是虎頭村村委會,上下水改造問題突出,極易積水,最初只能靠水泵抽水應急。後來在鎮、村兩級協調下,將下水道接入主管道,才徹底解決問題。”
田曉玲感慨:“每次遇到難題,我就記在小本子上,鎮裏、村裏逐項幫我解決。我們和政府部門攜手同行,小院越變越好,鄉鎮越來越美,游客也越來越多。今年收入比去年翻了一倍,心裏特別敞亮。”
水雲間民宿
農民致富與文明建設相輔相成
據悉,田曉玲的小院是村鎮示範庭院,在其帶動下,村民參與文明建設與産業發展的積極性顯著提升。
江姜居民宿經營者江士華
“一開始我也想不通,不願把辛苦賺的錢投進民宿改造。”村民江士華告訴記者,“後來鎮長、書記多次來家裏講解,分析民宿的收益與好處,我才慢慢動了心。”
“今年6月啟動民宿改造,8月15日正式營業,不到半個月營業額就達5000余元,太高興了!”江士華興奮地説,“要是效益好,我還打算擴建。”
江士華的民宿有2間客房、1個餐廳和1個廚房,名字取自他與愛人的姓氏——“江姜居民宿”。院內有一塊菜地,種着應季蔬菜,住客可隨意採摘、自行加工;民宿還附帶車庫,藏着江士華的“巧心思”:“車庫裏準備了自助洗車設備。我想游客開車一路顛簸,人要休息,車也得‘修整’,洗乾淨後無論是在虎頭鎮,還是行駛在331國道上,拍照都能出片。”
劉作威&&:“通過民宿打造,我們引導村民直觀感受産業發展的收益。2024年至2025年,我們&&專項支持政策,比如統一設計打造三星級以上民宿,每戶最高補貼15萬元,15萬元以下按50%補貼。今年已新建、改造民宿106棟,通過帶動農民致富增收,進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設質量。”(採訪報道組賈博 石啟立 潘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