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黑龍江 I “中國好人”於姍姍:十年“磨”出愛與信念 藏着特殊家庭的光-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9/12 14:32:31
來源:黑龍江網

文明中國·黑龍江 I “中國好人”於姍姍:十年“磨”出愛與信念 藏着特殊家庭的光

字體:

  

  在黑龍江省密山市的晨光裏,密山市兒童康復中心的窗內總有細碎溫暖——那是“中國好人”於姍姍和一群特殊孩子們的身影。她曾握得住哈醫大公共衞生學院的安穩,卻偏要攥緊家鄉特殊兒童的未來,十年間,經費的窘迫、場地的跼踀、家人的不解,都成了她用愛與信念磨亮希望的礫石。近日,“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團走進這裡,試圖讀懂這份跨越十年的羈絆。

  於姍姍

  五年與千萬遍

  初見於姍姍,她的幹練裏藏着讓人安心的溫和,談及這份氣質,她輕聲説:“這都是一點點磨出來的。”

  2012年,剛從哈醫大康復醫學系畢業的她,在該校公共衞生學院與自閉症兒童相伴,研究病因、做行為干預時她了解到家鄉密山沒有康復機構,家長只能帶着孩子到處跑,高昂的費用壓得人喘不過氣,更有家庭因認知誤區,導致孩子錯過最佳干預期。

  

  密山市兒童康復中心

  “我要回密山拯救家鄉這些孩子!”2015年,24歲的於姍姍帶着一腔熱血創辦了密山市兒童康復中心,但家庭的阻力卻給她當頭一棒。“我家在農村,父母傾盡所有供我上學,在他們眼裏,我在省城的工作是‘這輩子積了大德’。”於姍姍想起往事眼眶泛紅,“他們接受不了我放棄一切,甚至五年沒跟我説過話。”

  但老兩口的牽掛從沒斷過,他們會偷偷站在教室外看她上課,曾在她忙到忘了生日時,悄悄地把生日蛋糕放在教室外。而轉機也藏在一次次觀察裏。看到女兒所做的一切,老兩口逐漸理解女兒的這份大愛,父親撥通於姍姍的電話:“你媽媽那邊我來勸,你放心繼續幹。”這份遲來的支持,成了於姍姍心底最軟的鎧甲。

  家庭的委屈是痛,可比起康復教學的難,又顯得輕了。教患兒認識一張簡單“蘋果”卡片,要先花幾個月引導他坐下、對視,要1秒1秒延長專注力,最後要帶他摸真實的蘋果,做泛化訓練。“這只是康復訓練的冰山一角,系統的訓練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千萬遍的重復。”於姍姍説。

  康復中心挂滿了錦旗

  二十個孩子與十年

  “我愛人學特殊教育,我學康復,‘醫教結合’正是我們這個行業的黃金搭檔,所以建立康復中心,我們兩口子一拍即合。”

  最初於姍姍的想法是救助20個孩子,“哪怕只有10個,我也心滿意足”。可第一年就有50多個孩子走進中心,不到兩年時間我們救助了200個孩子,她忽然明白:“我捨不得這些孩子,我要一直幹下去。”

  

  康復中心的教室

  “創業”初期,每個月給中心老師發完工資,於姍姍只剩300多塊錢,只能拉朋友來“免費”幫忙看孩子,甚至兩人結婚的錢都投入到康復中心。後來她又勸愛人出去工作:“先穩住小家,學校才能安穩。”如今,於姍姍的愛人在一所康複學校任職,兩口子依然是最默契的同行。

  為了更好的康復環境,於姍姍兩次搬遷:從80平方米的民居,到200平方米的門市房,最後搬到如今1700平方米的幼兒園,有了更好的教學環境,中心的名氣也傳播開來。2018年,密山市兒童康復中心被評為 “省級定點特殊兒童康復服務機構”。

  就這樣,於姍姍和她的康復中心走過了十年的光陰。

  

  於姍姍在教學中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他” 的愛與我的 “愛”

  十年裏,於姍姍見過太多患兒的“第一次”: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説“你好、再見”,第一次擁抱,第一次親吻。那些孩子的愛很“含蓄”,“有的患兒把吃了一半的糖留給我,有的會幫我把頭髮掖到耳後,他們的愛是悄然發生的,雖然他們不會表達,但每個孩子心裏都有着一份最純真的‘愛’啊!”,想起這些,於姍姍眼裏滿是溫柔。

  截至2025年8月,密山市兒童康復中心已救助630多名孩子,免費諮詢600余次,科普覆蓋2萬餘人,其中85%的孩子回到普通幼兒園或小學,15%進入特殊教育學校繼續學習。

  於姍姍在教學中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24年,“中國好人”的稱號落在她身上,她卻説:“榮譽對我不重要,可我需要它——因為這份榮譽能讓更多人看見這些孩子,給他們多一點關注。”

  談及未來,她眼神堅定:“還有很多孩子沒被發現和治療,很多家長不願面對或存在誤解。我想把康復做得更細,把覆蓋的範圍擴得更廣,我相信,只要干預及時,這些孩子都能回歸到社會,都擁有好好生活的權利!”(採訪報道組 賈博 石啟立 潘瑋)

【糾錯】 【責任編輯:鐘奕】